台大醫院實證:及早篩檢去除幽門桿菌,可有效預防胃癌
台大醫院獨步全球的馬祖幽門螺旋桿菌除菌計畫,改寫胃癌臨床治療指引,並登上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封面,不但能有效預防胃癌發生,胃癌未來也有望成為罕見疾病。
台灣每年新增3500至3800名胃癌患者,胃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8名,超過8成胃癌由幽門桿菌引起。台大醫院院長、消化道權威醫師吳明賢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胃部持續慢性發炎,引發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發展為胃癌,如果去除體內的幽門桿菌,就能預防幽門桿菌導致的胃癌。而台大醫院在馬祖長達15年的大規模社區防治經驗,證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劉志銘表示,幽門桿菌具傳染性,在家庭內幽門桿菌容易透過共食共杯傳染,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成年人胃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是31%,全台有590萬人感染幽門桿菌,避免感染幽門桿菌,衛生很重要。
幽門桿菌全面根除法 胃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雙降
馬祖過去為全台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台大醫院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支持下,從2004年至2018年在馬祖推行「全面根除法」,對馬祖年齡30歲以上且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檢驗呈陽性的居民實施除菌治療。
(超過8成的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圖片來源 / Pixabay)
15年的時間進行了六輪大規模篩檢和根除治療,共檢測7,616人,整體群眾篩檢涵蓋率達到85.5%,除菌治療轉介率為93.5%。目前馬祖地區幽門螺旋桿菌盛行率已從64.2%降至15.0%,而每人年的再感染率不到1%。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也降低。
與1995~2003年的歷史控制時期相比,在除菌治療期間,最關鍵的數字是,馬祖胃癌發生率下降53%,死亡率也下降25%,預期2025年可進一步下降胃癌發生率達68%,死亡率降低39%,消滅胃癌對當地居民生命的威脅。
為找到有效的除菌處方,以及了解社區內無症狀的民眾接受除菌治療是否會產生抗藥性問題、是否增加胃食道逆流和代謝症候群,台大醫院成立「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及「台灣消化道疾病與幽門螺旋桿菌臨床試驗聯盟」,進行一連串臨床試驗。劉志銘指出,台大選用的藥物組合經研究團隊追蹤4年,發現再次感染的機率很低,一次療程只會有短暫的抗藥性,最快患者體內的菌相2個月內就可恢復原狀,也不會有副作用,而且多數人一生只要接受一次除菌治療。
台大醫院引領訂出26條胃癌防治國際準則 胃癌未來可望成為罕見疾病
馬祖的大規模除菌治療是世界第一個使用此策略來預防胃癌的計畫,長期追蹤證實大規模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對於胃癌防治提供了重要實證,有助為全球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及胃癌防治提供完整依據,也讓胃癌未來可望成為罕見疾病(年發生率每10萬人小於6)。
台大醫院不但依據馬祖經驗提出胃癌防治的解方,也據此訂立國際認可的胃癌防治國際準則。2019年9月,台大醫院邀請來自11個國家及地區的28位專家,於台北舉辦的亞太消化系醫學會會議中,針對預防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與根除研究進行討論,最後有26項條文達成共識,成為國際準則。這項傲人的成果刊登於今年12月的頂尖期刊Gut,並獲選為雜誌封面。
(台大醫院研究團隊以獨步全球的馬祖幽號桿菌除菌計畫實證結果,改寫臨床治療指引,登上國際頂尖期刊《Gut》封面。圖片來源 / 台大醫院提供)
除菌治療健保有條件給付 有消化性潰瘍及胃癌家族史民眾可先篩檢
胃癌防治新26準則主要結論包括:基於在胃部發生癌前病變前就根除幽門桿菌,對胃癌防治效果最好,除非有其他考慮,否則最好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來降低無症狀者發生胃癌的風險;對易受傷害的族群(比如胃癌患者的一等親)更應給予幽門桿菌篩檢與治療,預防胃癌發生;對胃癌風險較高的群體也應考慮大規模篩檢和根除幽門桿菌。
由於兒童及青少年腸胃道菌相還在發展中,目前醫界不建議未成年除菌,「除菌治療目前只針對20歲以上成人,」吳明賢建議,民眾若有消化性潰瘍、胃癌的家族史,20歲以後可自費篩檢。如果檢查出有幽門桿菌,目前健保對胃部有症狀又有潰瘍,以及有症狀又有家族病史者,給付除菌治療;無症狀但帶菌者健保無給付,建議自費除菌。除菌治療不只預防胃癌,還能改善消化道不適症狀。感染幽門桿菌的早期胃癌患者,在接受根除性胃癌切除後,治療幽門桿菌也能降低復發風險。
延伸閱讀:
20
14
23
20
19
22
23
22
22
18
15
23
22
22
22
22
23
23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