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問】何謂三階改的加大渦輪? 鍛造葉片增加出風量

車訊網 2024-03-20 10:56:35

相同排氣量下,搭載渦輪系統的引擎出力總是能比自然進氣引擎來得強上許多,且在渦輪引擎先天架構下,若還想進一步提高增壓值或加大渦輪出風量,其難度也比自然進氣引擎外掛渦輪簡單許多,因此才有渦輪車改裝潛力足的說法,不過該怎麼加大渦輪才能獲得最大效果,就讓筆者說給大家聽。

問題一:渦輪增壓強制進氣為何能獲得比自然進氣引擎更大馬力?

為何渦輪增壓引擎能獲得比相同排氣量的自然進氣引擎,更強大的動力輸出呢?靠的就是讓更多空氣進入到引擎燃燒室中,來壓榨更大馬力。其作動的順序如下:首先是將引擎廢氣排入排氣側渦輪(驅動輪)內,廢氣就會推動完排氣葉片後,才會進到Front Pipe內,並排到中尾段排氣管。

在「排氣驅動輪」開始動作的同時,位於相反側的「進氣壓縮輪」也會跟著轉動,將空氣從中間的進氣口吸至壓縮室中,而經壓縮的空氣則會排出渦輪外,並透過管路到中冷器內散熱,最後才會被壓送至汽缸內燃燒爆炸。

渦輪增壓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透過引擎燃燒後的廢氣推動排氣葉片,同時驅動進氣葉片渦輪,使其吸入空氣並且強制導入引擎燃燒室內,使燃燒室灌入更多空氣,以產生更強大的爆炸力量,使引擎發揮強勁的性能輸出。
原廠就已搭載渦輪系統的引擎,其強度已比自然進氣引擎好上許多,因此只要藉由提高壓縮比或更換出風量更大的加大渦輪,就能快速獲得更強大的馬力。

另外,在空氣從濾清器吸入到引擎的過程中,設在空氣濾芯後方的流量計,則會告知ECU所測得的空氣流量,下令噴油嘴噴出適當的燃料,而加速時歧管壓力感測器將感知歧管的壓力,在超過設定的增壓值時,就會開啟Actuator排氣洩壓閥排出多餘廢氣,以維持增壓值的最大上限;而回油時位於節氣門前、渦輪後的進氣洩壓閥會被負壓吸開,將管路內的正壓空氣導回空氣流量器之後,或直接洩放大氣,來確保增壓氣體不致逆衝回渦輪,以上就是Turbo引擎的動作流程。

透過渦輪增壓動作,將空氣充滿整個進氣管路,達到正壓狀態,加上高壓空氣隨時等著進入燃燒室內,使燃燒室灌入更多空氣下,燃燒爆炸後的力道,當然會比引擎自己吸入空氣的方式來得強大,而這也是渦輪引擎之所以出力會比較強大的原因。

像圖中這部WRX STI(VAF),已更換為出風量更大的Garrett 3071R渦輪,預估馬力可提高到500匹,不過周邊系統與管路也要一併調整,這是日系車常見的加大渦輪方式。

問題二:何時要會有加大渦輪的需求?

因應不同的引擎排氣量與使用需求,渦輪也有分大小顆,其差異在於空氣推送量的多寡,簡單來說較小的渦輪作用時機早,較快轉為正壓,以一般市區行駛著重在較低轉速,或者自排車輛都應優先選擇號數小的本體,而什麼樣的情況下才需要升級選用號數更大的Turbo呢?大致上有兩種現象,一種是現有的渦輪本體,已經無法在高轉、高負荷時維持壓力,也就是說高轉時渦輪錶的增壓值會有下降的現象,表示此渦輪在高轉速時所泵出的氣量已經不敷引擎所吸入的容積,所以錶壓才會開始走下坡,也等於Turbo本體全輸出下,不足提供足夠的氣量給引擎使用,為了達到駕駛者所期許的壓值才需要更換加大渦輪。

如果渦輪升級幅度太大或打算設定高增壓值,建議引擎內部活塞連桿最好能換成強度更高的鍛造部品,以確保引擎能承受升級後的高壓高溫摧殘。
加大渦輪後一定要將連結渦輪與中段排氣管的Down Pipe,更換為直通式樣,因為此管路內原廠設有觸媒轉換器,是高溫廢氣阻塞點,如果沒有設法提高廢氣排放順暢度,很容易造成排溫過高,不是傷引擎就是傷觸媒。

另外一種是為了提升加速能力,說穿了也是為了在同等時間內泵出更多氣體,送入汽缸中,但是較大渦輪卻容易使引擎在低轉速時,因為汽缸排出的廢氣不足以讓渦輪達到最大的增壓狀態而有遲滯現象的,此現象因渦輪加大後,相對有明顯增加,對駕駛而言是一種滿困擾的問題。不過不論如何,渦輪引擎想要突破原廠渦輪極限,進一步獲得更強大的馬力時,更換加大渦輪絕對是必經的過程,至於該如何改裝,以及渦輪大小匹配的問題,我們接著看下去。

目前透過原廠渦輪加工提高出風量的作法,除了在歐系車上愈來愈常見外,不少日系原廠渦輪引擎也逐漸開始出現相同改法,整體成效也相當良好。
部分日系車透過渦輪壓力控制器調高增壓值,雖然可獲得提高馬力的效果,但高轉速時的加速持續力,還是不會比加大渦輪來得有效。
只要動到渦輪出風量,建議最好能重新檢視供油量是否足夠,如果不足可透過改裝電腦或晶片進行補正,以確保引擎耐久性。

問題三:加大渦輪有哪些方法?

目前加大渦輪的方式主要可分成兩種,首先是將原廠渦輪更換成體積更大、出風量更高的大渦輪,這種改裝是過去常見的做法,且改裝效果明顯,缺點在於周邊系統也要一併調整,例如排氣頭段、Down Pipe、進氣管路等,如果升級的幅度太大,甚至連供油、冷卻系統都需強化,以確保引擎運作正常,而這種作法目前也因為原廠渦輪引擎周邊冷卻管路相當複雜,有些車輛的渦輪頭段還與引擎上座合為一體,因此想要透過更換不同於原廠外型、體積的大渦輪,來獲得更大馬力的作法,已愈來愈不可行,於是開始了另外一種加大渦輪的技術。

有時供油量不足是因為噴油嘴與汽油泵浦不夠大所導致,此時就需更換噴射量更大的部品來對應,此外適度加大中冷器以提供更佳的冷卻進氣溫度效果,也是加大渦輪時需注意的要項。

另一種加大渦輪的新興方式,就是以原廠渦輪為基礎進行加工,先將進排氣外殼的口徑加大,再換上直徑更大的鍛造葉片,如此就可在不動到中心軸座的情況下,提高渦輪出風量,之所以要這樣做的原因,如此一來就不用額外製造排氣頭段,原廠提供的油水管路都還可繼續使用,因此以原廠渦輪進行加工加大,會是比較快速與省成本的做法,包含BMW、VAG、Suzuki、Honda與GT-R R35等引擎與車款,都可透過此方式來加大渦輪以提高出風量。

目前新世代的歐系渦輪引擎,其排氣頭段與排氣渦輪外殼都是採用一體成型設計,提高更換渦輪的難度,因此目前研發出另一種加大渦輪的方式,那就是用原廠渦輪進行修改而成。

除上述所提到的各項渦輪加大的技巧外,Hybrid渦輪(混種渦輪)也是過去比較流行的加大方式。所謂的混種渦輪指的就是,採用進氣側大配合排氣側小的模式,將兩個完全不同的渦輪結合起來,創造出一顆全新的渦輪,之所以要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希望能以較小排氣量的引擎,來使進氣側較大的葉片運轉,以達到高出風量的目的,並兼顧低轉速的反應(小排氣葉片較易推動)。

以Trust的TD05H Turbine為例,其便是由TD05驅動輪組合TD06的壓縮輪,所以是既有TD05的扭力又富TD06的馬力,不過這樣的搭配方式比例並不能太過極端,容易發生排壓升高而熔毀葉片的問題,最好是搭配廢氣釋放容量大的Waste Gate排氣洩壓閥,才能在高轉速時快速洩放排氣壓力,以減少排溫累積所造成的高溫問題。

想要以修改的方式,提高原廠渦輪岀風量,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加大進氣葉片直徑,以求相同渦輪轉速下,能「吹」出更多的空氣,要容納更大直徑的進氣葉片,就需先將進氣渦輪外殼內部進行研磨,也就是黃色箭頭所指之處。

問題四:加大渦輪時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取決渦輪大小的條件,必須視車主本身的使用要求,來決定渦輪大小,因為渦輪本身的尺寸愈大,雖然能提供愈多的空氣供給引擎,但相對的用來驅動渦輪的排氣壓力也必須增加。若低轉時不足無法快速推動渦輪旋轉的話,便會產生明顯的渦輪遲滯現象,所以想要更換大尺寸的Turbo使其發揮完全的增壓效果,足夠的引擎排氣是是基本的要素之一。

加大直徑的進氣葉片取得方式,目前都是以CNC加工鍛造鋁錠的方式來取得,也就是目前當紅的鍛造葉片,其優勢在於重量輕、強度佳、不用開模量產製造快速,缺點則是單一成本高。

而跳脫Turbo本身的尺寸容量外,A/R值也是影響增壓反應的重要參數,A等於Turbo出氣口的直徑,R等於進氣渦輪中心至出風口中心的距離,如果一個Turbo出氣口的內直徑為50mm,而進氣葉輪至出氣口中心的距離為62.5mm,A/R值則為0.8,此數值的大小關係著增壓時機及高速動力的表現,通常A/R值小的渦輪在低轉範圍增壓反應愈快,但轉速提高後出口阻力導致輸出受限,相對的A/R值大的渦輪,在低轉區的反應較差,當轉速提昇後,則可以送出較大的氣量。

這顆渦輪本體是JP Turbo推出的B250X加大渦輪,也是許多Swift Sport換裝的套件,其除了具備有比原廠渦輪還要大的進排氣葉片直徑外,軸心還採用更輕推的滾珠設計,有利於低轉速的引擎反應。

從理輪上來說,只要引擎排出的廢氣足以推動渦輪,愈大的渦輪與愈高的增壓值對引擎的效益愈有利,但是在現實的環境下Turbo引擎存在高溫、高壓及高摩擦力的考驗,如何讓引擎在中低速時即產生充沛的扭力,高轉時又能確實的發揮最大馬力,正是改裝Turbo時最重要的前提,如果從價位為取決的話,根本就不必考慮上述的種種條件。假使車主考量到精緻柔順度及油秏的話,Turbo本身的尺寸、A/R值及增壓值的設定就必須採用保守的低數值,但就不能期待有強大輸出的表現,如果是用來挑戰成績的話,大A/R值的渦輪就是首選,但這時還須面對引擎腹內零件的強化、加大排氣量的抉擇,與其他需要金錢與時間累積的項目,因此要玩大馬力的設定,財力還是決定一切。

新世代車款加大渦輪術,還可流用搭載相同引擎,但性能更強勁車款的渦輪,例如VW Golf GTI流用Golf R或Audi S3的原廠渦輪,這些渦輪出風量往往比較大,且由於系統相同性高,因此也成為主流改法之一,缺點時費用比修改渦輪的貴。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Nov
19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SiCAR愛車酷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2024 Kia EV Day海外首站在台灣!純電陣容一次展開,量產與概念完整揭露!
Nov
14
2024 Kia EV Day海外首站在台灣!純電陣容一次展開,量產與概念完整揭露!
Yahoo奇摩汽車機車
延續前些日子由EV6 Inspiring Edition的揭幕,為今日所舉辦、首度移師海外的Kia EV Day做足暖身,韓國品牌也終於依約帶來旗下最為完整、也是當下最新的純電車款陣容,舉凡係以中小型、中型為主導車格的EV3、EV5休旅車款,同時兼具跨界樣貌的轎跑概念車EV4,與進軍物流和商旅市場的PV5概念車款...
MG進軍中型皮卡市場 目標對手瞄準福特Ranger
Nov
20
MG進軍中型皮卡市場 目標對手瞄準福特Ranger
CarFun玩車誌
MG汽車正積極擴展其產品線,準備推出一款全新中型皮卡,直接挑戰市場上的代表車型,Ford福特Ranger和Toyota Hilux,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劃,是因為MG想要在2030年前,成為澳洲前三大暢銷汽車品牌,藉由母公司上汽集團的專業技術,MG的這款即將問世的Pickup皮卡將成為其在競爭激烈的澳洲市場中...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Nov
18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SiCAR愛車酷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Nov
15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SiCAR愛車酷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試駕】八速DCT輕鬆享受Lotus Emira First Edition無限樂趣
Nov
20
【試駕】八速DCT輕鬆享受Lotus Emira First Edition無限樂趣
Carture 車勢文化
Lotus Emira V6 First Edition 3.5升V6機械增壓引擎+手排的配置與車輛設定,帶來滿滿操駕樂趣,而原始純粹的個性更是適合磨練技術,日前我們再次試駕Emira,不過這次是2.0升渦輪引擎配八速DCT的Emira First Edition,雖然馬力稍弱但樂趣卻絲毫不減,而且自排還更容易上手。前些時候我們試駕了...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Nov
20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SiCAR愛車酷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BMW X3 M50在2024年Rebelle Rally拉力賽中登上領獎台
Nov
20
BMW X3 M50在2024年Rebelle Rally拉力賽中登上領獎台
CarStuff 人車事
Written by: Bear2,500公里,7天,沒有GPS,沒有手機。BMW M再次參加了美國路途最長的越野賽,即穿越加州和內華達州沙漠的艱苦的Rebelle拉力賽。選擇的車輛:沙丘灰(Dune Grey)金屬色的 BMW X3 M50,它經過了針對越野賽的輕微修改,具有一些特殊功能,使其適合嚴格的越野使用。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Nov
19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SiCAR愛車酷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全球首輛寬體Cybertruck,浮誇造型後輪轉向竟不受影響!
Nov
21
全球首輛寬體Cybertruck,浮誇造型後輪轉向竟不受影響!
地球黃金線
全球首輛改裝寬體套件的特斯拉Cybertruck現身!近期,Cybertruck即將登台展示的消息在社群上曝光,想必已經讓不少等待許久的台灣車迷心生激動。不過,這輛備受話題關注的未來感電動皮卡,不僅在台灣或是亞洲地區有著高度聲浪,美國當地也同樣頗具討論度,而在最近舉行的SEMA改裝展,就有車迷...
小米SU7一輛車打天下 今年目標上調至13萬輛
Nov
20
小米SU7一輛車打天下 今年目標上調至13萬輛
CarFun玩車誌
小米以其首輛電動車SU7的強勁需求為基礎,再次調高2024年的銷售目標,其實今年的目標在年初的時候僅7.6萬輛,但是因為銷售表現太好不斷上調,先前才剛定下目標為12萬輛,沒想到在即將進入年底的最後一個月,他們重新訂定了目標為13萬輛,成為小米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多數電動...
雙充電規格電動車!賓士 CLA EV 將搭載 NACS+CCS 充電孔,電池容量一併公開
Nov
19
雙充電規格電動車!賓士 CLA EV 將搭載 NACS+CCS 充電孔,電池容量一併公開
DDCAR電動車
賓士透露 CLA EV 在美國市場推出時,將會是首款同時搭載特斯拉 NACS 以及 CCS 充電規格的賓士電動車,且會把兩種不同規格的充電孔直接整合在同一個充電蓋裡面,車主不用特地選擇充電站或充電槍,也不用搭配轉接器,藉此優化充電體驗。
預售價 163.8 萬起三車型不變,Škoda Enyaq Coupe 85 航程躋身600俱樂部
Nov
20
預售價 163.8 萬起三車型不變,Škoda Enyaq Coupe 85 航程躋身600俱樂部
CarStuff 人車事
Written by: Jason HuŠkoda Taiwan 近期展開預售的全新純電休旅Enyaq 與Enyaq Coupe,搭配極具美學設計的雙車型外觀、Human Touch 以人為本的高效空間機能、強勁的動能輸出及先進智慧車載科技。根據經濟部能源署最新公布的電動小客車能源效率標示,在WLTC(註1)的測試標準下,Enyaq Coupe 85純...
雙動力三車型設定、年底前在台上市?Volvo EX30 都會純電休旅車系編成曝光
Nov
19
雙動力三車型設定、年底前在台上市?Volvo EX30 都會純電休旅車系編成曝光
DDCAR電動車
日前才被發現掛著試車牌在台灣現蹤的 Volvo EX30,最新消息指稱已開始進行經銷端教育訓練,車系編成一併提前曝光。這款 Volvo 旗下最小巧、入門的都會純電車,據稱在台會提供兩種動力規格和三種車型設定,最快可能年底前在台上市。
國產純電 SUV 實用大升級 換新電池跑得更遠!納智捷 n⁷ LR 長程版試駕
Nov
20
國產純電 SUV 實用大升級 換新電池跑得更遠!納智捷 n⁷ LR 長程版試駕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台灣自主汽車品牌納智捷(Luxgen)今年 10 月推出 n⁷ LR 長程版,最引人矚目之處就在於換上更大容量的電池組,將最高續航里程從 n⁷首發款的 505 公里提升至 711 公里(LR 淬煉版),跑得更遠也變得更加實用,但除此之外,n⁷ LR 長程版從裡到外還有許多升級亮點,現在就跟著一起來一探究竟!
創新與經典的和諧並存!Mini Countryman SE All4 比你想的還有魅力?
Nov
20
創新與經典的和諧並存!Mini Countryman SE All4 比你想的還有魅力?
2GameSome
看到此標題,許多車迷朋友可能會認為我少了哪根筋,新世代Countryman身上有著大幅「創新」應該沒有問題,但到底哪裡留存著一些品牌的「經典」?先別氣,帶我娓娓道來,就先從大家應該都認同的「創新」部分加以介紹。
VW宣佈與豐舜汽車終止合作 承諾確保服務無縫接軌
Nov
20
VW宣佈與豐舜汽車終止合作 承諾確保服務無縫接軌
CarFun玩車誌
台灣福斯汽車為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服務,不斷審視並調整經銷通路布局。自2021年起,與豐舜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共同拓展大台北地區市場,陸續建立了新北市新店區和汐止區的服務據點,並取得不錯的成果。然而,考量整體營運策略及市場發展,雙方決定於2025年第一季末終止合作關係。台灣...
台灣奧迪首座賽道風格Audi大鵬灣充電站啟用!
Nov
20
台灣奧迪首座賽道風格Audi大鵬灣充電站啟用!
CARLINK鏈車網
實踐集團Electrify Taiwan 移動策略,台灣奧迪於通路充電Audi 極速充電服務,延伸至在地目的地充電網絡持續優化,為e-tron 系列車主提供更便捷的純電移動生活。台灣奧迪攜手充電營運夥伴EVOASIS ,打造首座賽道風格目的地充電站點 - Audi大鵬灣充電站即日起加入服務行列。實踐台灣福斯集團Ele...
網友許願Tesla能推比Model X更大的車,馬斯克回覆OK,但應該只是說說
Nov
20
網友許願Tesla能推比Model X更大的車,馬斯克回覆OK,但應該只是說說
Carture 車勢文化
Tesla Model X為電動七人座車型,儘管尺碼已超過5米,但還是無法滿足消費者在空間上的需求,於是就有消費者在網上許願Tesla能夠推出比Model X更大的車型,沒想到馬斯克在底下留言回覆OK。Tesla Model X唯一款七人座車型,鷗翼式後車門設計也頗為獨特,不過在實用機能方面卻不理想。儘管Model ...
美汽車最新研究:Tesla 致命事故率最高  分析師解釋關鍵原因
Nov
20
美汽車最新研究:Tesla 致命事故率最高 分析師解釋關鍵原因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汽車安全在過去 20 年,有著明顯提升,但路上的汽車事故率並未減少。來自 iSeeCars 的最新研究,Tesla 是致命事故率最高的汽車品牌,韓國的 Hyundai、Kia 也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