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解密】內容農場最愛的電動車Toyota i-Road為什麼還未量產上市?隱而未顯的評估環節就在其中!
還記得數年前曾在台北車展上亮相的Toyota電動三輪小車iRoad嗎?亮眼的外型、靈巧的身軀,又彷彿加蓋速克達般的便利性卻似乎更加安全,一時之間網路沸騰,成為堪稱革命性之作的當紅炸子雞,甚至在尚未抵台亮相前,不少內容農場便曾針對這款奇特小車大書特書,最誇張之處莫過於「即將導入台灣」、「售價7萬8」、「二輪車廠要哭哭」等聳動言論。但直至2023年的今天,各位愛車虎迷們已經在台灣道路上見著i-Road了嗎?只能說就算不按照先禁國家的慣例,這款車必須要克服、驗證的問題,以及尚須評估的環節可是比想像中還要來得多,而本文將會以其設計特點大致分析,而若想更清楚了解Toyota i-Road的架構,亦可從此篇開始閱讀:👉 日規直擊|2015 Toyota三輪電動車i-Road規格揭露
分類上到底該算機車還汽車?
儘管就分類上,日本政府以輕型機車,掛上屬於三輪以上、50c.c.以下使用藍色小車牌,但就其駕駛構造來說卻頗有爭議。由於駕駛是透過與汽車相當的方向盤和踏板,因此操作過程並不像現行二輪是藉由手把上的油門催動來行進,因此光這方面的差異就代表必須對於汽車駕駛有一定的熟悉才得以把握,那麼延伸而來的問題便是即使車款認定為機車,但或許必須擁有汽車駕照才能以駕駛,甚至最好也要擁有機車駕照,畢竟採用的卻是更加接近機車的行進方式,甚至過彎時車尾還會反向甩動,只能說光駕照上的爭議就足以讓Toyota i-Road在各國發展上受到限制。
再者,即便解決了駕照的問題,接著則是在停車面上該如何認定。若暫且先套用台灣法規,根據其極速60km/h、續航里程50km的性能將Toyota i-Road視為掛上綠牌的電動機車,照理來說一般路邊常見的機車格就可停入使用了吧?但相當尷尬的是,Toyota i-Road車長2,350mm、車寬850mm、車高1,445mm,軸距更是來到1,700mm,光尺碼要駛進機車停車格就有困難,加上即便已經是以鋁合金和塑料來打造車身,但車重也足足有300kg,真要精確定義還比較像是擁有重機體格的綠牌電動機車,也因此就停車面來看只能特立獨行駛進汽車停車格內,只是就此來看從消費者的接受度到政府法規是否會針對這款車明確規範,一切都還有待商榷,甚至視為二輪那該不該戴安全帽都充滿疑慮。
道路行駛上又該如何定義?
在分類的爭議尚未釐清下,Toyota i-Road面臨的另一項課題則是實際於道路行駛將面臨的情況。先不論其設計和續航力本身就僅僅只是用來作為市區短暫通勤,類似於二輪的駕駛模式在繁忙的街道上是否真能保有一般白、綠牌二輪的靈活性又得打個問號,就算不鼓勵鑽車縫,Toyota i-Road實際來看也不便於鑽車縫,等同在行進上必須比照汽車,可若按照車種分類卻又是得備趕到道路邊緣、與公車、二輪擠道的車款,甚至左轉時還得一同詭異地待轉!
要知道Toyota i-Road的迴轉半徑就四輪觀點來看確實不大,但也有足足3m,只要路口稍小就難以完成待轉動作,當然其肇因有很大部分是從道路法規而來;只是若將i-Road視為汽車或重機,那麼是否也等同開放一輛綠牌電動機車行駛於快速道路甚至是高速公路,只怕光跟上車流就是一大問題,何況僅50km的續航力在這上頭行進根本是無疑是考驗身家性命的實境級抖音挑戰。
車輛本身懸而未解的問題
在列舉法規和道路行進上的爭議後,回到i-Road在設計上於各國販售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其一莫過於儘管眾多農場文開宗明義寫道Toyota i-Road有冷暖空調、可乘坐兩人等等優勢,但實際上這車並不具備如同汽車般的空調系統,試想在夏天開著i-Road,即便車窗降下會是多麼炎熱的酷刑......;其二則是基於懸吊、避震和微型化設計,i-Road在乘坐上其實是有明確的乘客重量限制的,或許在日本基於法規的緣故此等級的車款已限制一人乘坐,並將後座改為置物空間,但在海外眾多國家都有可能會採一駕駛、一乘客的使用方式,基本上只要乘客總重量破百,就有可能造成後軸共振等問題,當然在數年的研發下或許此部分早已迎刃而解也說不一定。
至於第三點則是基於在過彎設計上車尾會有反向甩動的緣故,因此在先前的原廠測試中就已明令駕駛在停車取票卡時不可太靠近取卡或讀卡機,以免閘門開啟後一出停車場轉彎,車尾直接反撞上閘門設備,最好是停在車道正中央再下車取票,加上不可停車於斜面避免傾倒、同樣過彎時得顧慮轉向角度以免車側和車尾掃到牆面,甚至停、倒車時死角過多需要額外顯影輔助但車輛尚未加裝等,無怪乎從2013年日內瓦車展發表以來,經歷整整10年後的2023年,Toyota都還如履薄冰地為i-Road測試、再測試,畢竟就現行道路環境和用路人習慣來看,這款電動小車的顛覆性之高,恐怕並非三言兩語便能解決。
👉 Zero Motorcycles發表SR-X概念電動跑旅 集有機與機械元素 彷彿來自科幻電影!
i-Road只是革命的開始
事實上之所以在本次專題中特別又將這款超人氣卻又未能上市的小車翻出讓大家複習一番,無非也就是對於現正來到的電動化時代中,交通工具的變革腳步其實比想像中更加快速。試想光去年2022年台灣又建置了多少快、慢充電站,又或者最近在道路上過去讓人如同見到稀有動物的電動座駕,如今也顯得稀鬆平常,但必須承認這一切都只是開始而已,在電機發展不僅性能提升,馬達、電池等模組持續微型化、蓄電提升,加上造車技術日益精進的同時,交通工作的未來發展早已不受基本的四輪、二輪所限制,不僅是i-Road,包含於歐洲街頭使用上行之有年的電動滑板車,又或者平衡車等載具,其實都已是成熟並足以影響生活方式,可基於法規、政策、道路設計,要做出因應的變革卻又看似難上加難,何況像i-Road一類的微型座駕,還有譬如Renault Twizy等車款,因此在級距上或許都該分類出「微型電動汽車」並加以規範,透過合理的準則並使發展不受限,而非獵巫心態般裹足不前,否則被嘲笑是先禁而非先進不過是剛好而已!
更多詳細資訊
👉 最新上架汽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cars
👉 最新上架機車車款:https://autos.yahoo.com.tw/latest-bikes
👉 更多汽車試駕:https://autos.yahoo.com.tw/car-topics/testdrive
👉 熱門中古車排行(預算20-40萬):https://autos.yahoo.com.tw/popular-used-cars?price_range=20-40
👉 搜尋更多新車規格:https://autos.yahoo.com.tw/new-cars/
👉 更多熱門新車排行:https://autos.yahoo.com.tw/popular-cars/
👉 更多電動車與油電車:https://autos.yahoo.com.tw/car-topics/EV-and-Hybrid
20
14
23
20
19
22
23
22
22
18
15
23
22
22
22
22
23
23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