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時生永續農場創典範 李惟裕打造有機祕境
官田「時生永續農場」場長李惟裕,25歲就擇定以農業為職志,從學術入門穩紮基礎,走進實務後更嘗試各種規模的農場經營,近30載的務農生涯,曾以有機農業專才拿下神農獎,更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打造全臺最大「永齡有機農場」,企業化農業管理可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最佳典範。
踏進「時生永續農場」園地,迎來的除了此起彼落的狗吠,接續而至的還有鵝叫雞啼,若不是周遭環繞的溫室農園提醒所在位置,真的會以為自己誤闖了哪一處動物園,而且這裡的動物全都自由活動,7.6公頃大的農場,任牠們嬉戲遊玩,鴨子還能飛上2公尺高的屋頂,令人大開眼界,場長李惟裕說,雞鴨本來就是飛禽,是人們的圈養束縛了牠們的本能,順應萬物自然生長,正是李惟裕管理這片農園所秉持的態度。
有機出發 獲郭董延攬
現年52歲的李惟裕,25歲時才考進嘉義大學園藝系就讀,看似比別人晚了一大步,背後其實有許多轉折。原來出身新化的他,家中本就務農,但當時的時空背景,長輩都覺得當農人沒出息,在大人們的期待下,只好選擇工科就讀,然而心中對農業的熱情卻始終不曾被澆熄。
退伍後又從事切花工作,幾年下來,想專精務農的想法更堅定,毅然決然進入農業學術領域,讀完4年大學後,也拿下碩士學位。步出校園的李惟裕,因農學專才以及對農業的滿腔熱血,再加上曾有過的實務經驗,便和幾個志同道合友人一同創設了「巨農有機農場」。
20年前,臺灣有機農業仍是起步階段,李惟裕選擇這個項目出發,難道沒預先評估風險?李惟裕說,相較經濟風險,健康風險代價更高,原來之前在農園作業時,他曾因農藥刺激掛急診,遭遇幾次健康危機,切身之痛更讓他下定決心朝向有機經營。
荒地上耕耘出的成果不會被忽視,2009年李惟裕在有機農業的努力,讓他榮獲全國十大神農獎,而且還是國內第一位獲得神農獎的有機農,他形容當時就是人生巔峰,曾經長輩們不看好的職業,在那時像是戴上了光環,閃閃發亮。同年八八風災過後,李惟裕的老師又向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推薦他,前往山區重建,在雜草蔓生的土地上打造出「永齡有機農場」,從16甲土地面積的「巨農」邁向64甲的「永齡」,「4級跳」的挑戰,更是李惟裕務農生涯裡的重要里程碑。
3年的時間從無到有,李惟裕在永齡有機農場學習到更紮實的企業管理模式,應用在農業經營上,投入多少成本,就得精算出能有多少產量,推翻過往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越見成熟的農產管銷經驗,讓李惟裕後來還有機會管理500公頃的農園,掛上總經理的職稱,帶領400名員工衝出產值。
返回故鄉 農場拚永續
在外頭繞了一大圈,2014年,李惟裕又回到故鄉臺南,帶領團隊在官田開疆闢土,創建「時生永續農場」,這回累積更多經驗、想法,光從農場名稱就可見一斑,李惟裕說,再繼續用「有機」顯得狹隘,能夠永續經營、活下去,才是提升農業的法門。
他率領6位青農幹部,平均年齡30歲,有過去園藝系學弟妹,也有自永齡有機農場就隨他一路打拚的夥伴,每個幹部各司其職,從負責田間生產、包裝後處理、到銷售排程,定期開會檢討流程銜接上遭遇的問題,每個人底下甚至還掛了上百萬農機保管責任,李惟裕都會半開玩笑責問「好好盯緊啊!少一顆螺絲算你的!」讓這群青年幹部時時保持精神抖擻,一改過往農人印象,畢竟農場每個月產量都是幾十公噸計算,光小葉菜類每年產值就超過2,000萬元。李惟裕直指成本控管很重要,甚至不諱言經營農場就是要能賺錢,若不用企業管理方式經營,只是讓這個產業長期處於虧損、弱勢的惡性循環裡,自然沒有翻身機會,也難吸引年輕人加入。
時生永續農場幹部群裡的副場長曾楞瑄,自巨農時期就跟隨李惟裕一路打拚,更見證了企業化農業管理模式如何為許多農園帶來改變,她形容李惟裕對農場的責任感還被及到摘菜的阿姨們,擔心產值一旦下降,就會影響大家生計,就像個企業家一般,肩上擔負滿滿責任。
結合異業 多元化發展
一同奮鬥的情感也讓幹部們甘心為農場投注更多心血,當成自己的家園般守護。曾楞瑄除了負責農場管銷,也定時為農場更新臉書,打造門面,還管理農場裡的動物小夥伴們,每一隻都為牠們取了名字,明星雞「史努比」是其中人氣最旺的,市長黃偉哲來訪時,站上市長手臂雄赳赳的模樣,讓牠一「站」成名。
李惟裕用企業化管理模式,讓時生永續農場業務遍及鄰近學校及南部科學園區團膳,也上架國內許多量販店通路,甚至外銷至香港,他自豪地說,廠商都是口耳相傳,自己上門接洽,他也歡迎大家多比較競爭,才能讓農場有更長足的進步。
即使李惟裕將銷售營利、永續經營設定為農場前進目標,始終也沒忘記投入農業時的初心,從健康出發,友善環境,共存共榮,經營5年多,將時生永續農場打造得像是森林祕境,農場中的一方水池也有鵝群鴨群,優雅划水漫步,像極國外莊園景致,還曾吸引樂團、聲樂家在湖畔舉辦音樂會。李惟裕說,他經營的農場就是要顛覆傳統陰暗髒亂的印象,即使在農園待上大半天,也見不到一隻小黑蚊。
在農場營利逐步穩定下,未來5年他更設定要將時生打造成示範農場,將企業化管理模式分享給更多農業夥伴,進一步還要異業合作,在農場舉辦文創活動,做園藝治療,讓農業發展出更多元的面向。
20
14
23
20
19
22
23
22
22
18
15
23
22
22
22
22
23
23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