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X50 Pro、Pro+ 評測:踏上雲階看到的 big picture

Engadget Chinese 2020-07-31 11:00:55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今時今日在給手機的拍攝能力排座次時,估計並不會有多少主流用戶將 Vivo 和華為GoogleSamsungApple 這樣的頂級選手放到一起評價。但縱觀其過去幾年的產品,實際上相機部分的發展也一直是可圈可點。雖不及業界龍頭,但表現也著實為不少人所低估。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除了 Vivo 自身沒有那麼愛找 DxO量化結果外,個人認為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一件能秀出「獨門功夫」讓人過目不忘的代表作(比如早幾年的 Samsung「夜視儀」、華為「望遠鏡」等等)。可能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主打微雲台技術的 X50 系列便應運而生了。

Vivo 今年給 X 系列定下的目標是成為真正的影像旗艦,具體到機種上這個任務是需要系列裡的 X50 Pro 和 Pro+ 來完成。其中 Pro 款頭頂微雲台光環,Pro+ 也有新感光器 ISOCELL GN1 的加成。那兩者能否真正讓 Vivo 躋身大眾認知的拍攝高手之列?除了相機以外,這兩台機器的其它體驗又是如何?希望在讀完這篇文章後,各位能透過筆者的心得找到答案。

外觀及手感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麻將牌」後攝是今年手機市場最大眾化的視覺元素,不論定位如何,隔三岔五就能見到一款背著大塊凸起的產品推出市場。正因為此,X50 系列背面的設計才顯得難能可貴。若是全部降到同一平面上看,所有相機仍是被圈在了一個大矩形的範圍之內。這是當下市場最熟悉、廠商開發也最成熟的造型方案,對 X 系列這樣要肩扛銷量的機種來說,它就好像是一個讓外觀不出錯的穩妥大前提。在這個基礎上,在大矩形內再分出互有區隔中、小矩形的做法堪稱神來之筆。「錯落有致」這四個字是對它最好的形容,如果你像筆者一樣鍾愛 Infobar 那套 UI 審美的話,相信也會對 X50 系列的處理方式讚譽有加。

除此之外,以階梯概念來「化解」微雲台厚度的思路(盡管只有 X50 Pro 需要,但設計語言是整個系列統一的),也從側面進一步增加了視覺上的錯落感。雖然 Vivo 的行銷賣點「雙層雲階」是由此得名,但在筆者看來其作用更多是錦上添花。那在將兩個維度上的設計結合到一起後,似曾相識但又能讓人看出點驚喜的 X50 系列一下子就有了辨識度。所幸在千機一面/背的時代裡,還時不時能有人靠著一點巧思「化腐朽為神奇」。給 iPhone X 式豎排相機送上「驚嘆號」的華為 P20 Pro 如是,Vivo X 系列這一代大概就是「麻將牌」時期的乍現靈光吧。

輕薄是 X50 系列的另一個強項,拋開最纖巧的 X50 不論(7.49mm 厚,173g 重),本文涉及的 X50 Pro 和 Pro+ 厚度及重量也都控制得相當好。其中 Pro 款的重量是 181.5g,厚度 8.04mm,可以說是系列中將機能跟存在感平衡得最好的一個。而 Pro+ 的駝色素皮版重 191.1g,厚 9.48mm,玻璃版的這兩項規格則分別是 8.83mm 和 192.2g。在同級產品中亦屬輕巧,而且素皮版更適合「裸奔」沒那麼需要保護套,某種程度上說也算是隱形的優勢。

在曲面螢幕的加持下,X50 Pro 和 Pro+ 在觀感上也十分顯薄。Vivo 對機身邊緣的處理也很圓滑,給裝置帶來了很棒的握持手感。尤其是 Pro+ 的中框更是做了磨砂處理,觸感很潤,摸上去非常舒服。當然囉,由曲面螢幕引發的潛在誤觸風險,可能會勸退一部分消費者。操作和美感孰輕孰重,就看你個人如何取捨了。另外還有一點比較遺憾的是,這兩台機器並沒有配備線性馬達。機身設計得那麼好,但卻在這部分體驗上有所欠缺,不得不說是一件讓人感到可惜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 Vivo 特意將 X50 系列的頂部和底部都做成了完全的平面,這在近期的產品裡算是比較少見的(筆者對能「站」起來的手機會有一種莫名的好感,不知讀者中是否有同好?)。其中頂部的位置更是被嵌入了一片玻璃,細看能覺出幾分別緻,但個人是實在沒法將它跟 Vivo 宣傳的 choker 概念聯繫在一起。或許 X 系列長久以來比較容易吸引到的女性用戶,會更能理解這設計的奧妙吧。

螢幕及音質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論擁抱高更新率螢幕的速度,Vivo 在主流手機廠商裡的動作算是比較慢的。出貨主力 X 系列,更是到了今年 X50 這一代才突破 60Hz。從紙面上看,X50 Pro 和 Pro+ 最大的分別就是 90Hz 和 120Hz 的更新率。實際使用中,在遊戲之類的環節 Pro+ 確實會給人更順一點的感覺,但差距已經不像 60Hz 到 90Hz 那般明顯了。

除去更新率,兩款產品的尺寸都是 6.56 吋,面板都是 FHD+ 的 55 度曲面。兩者的常規最大亮度都超過了 500 尼特,在戶外陽光下的可視性均能令人滿意。至於色彩的風格照例是朝著討好眼球的方向去調,色溫則是稍有一點點偏冷。另外在色準方面,X50 Pro 稍有偏差,在這點上 Pro+ 的表現要來得更好一些。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雖然這兩款手機在顯示方面較之前的 Vivo 產品是有所進步了,但綜合的影音體驗卻被羸弱的單喇叭拖了後腿。不光如此,Vivo 此番還拿掉了全系列的 3.5mm 耳機孔,但與此同時又給 Pro+ 塞進了一顆 CS43131 獨立 DAC 的做法,實話說就頗有些為 Hi-Fi 而 Hi-Fi 的意思了(搞得人必須專門去弄一條沒有解碼的轉接線配 耳機,才能讓內建 DAC 發揮,但這種線大多又做得不好...)。

所幸廠方多少還是準備了一個補救方案,和 X50 系列同期推出的 TWS Neo 真無線耳機,在 499 人民幣(約 HK$550 / NT$2,100)的價位上提供了相當不錯的聆聽體驗。這款基於 aptX Adaptive 技術的產品,在搭配 Vivo 手機時能實現超低的延遲。聽感方面,它在高頻和中頻都有不錯的發揮,而且能提供很優秀的解析力。官方給出的續航力是耳機本體 5.5 小時,帶盒一起是 27 小時,實際測試下來結果基本相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類 AirPods 的半入耳式設計在配戴上並非適合所有人。筆者自己右側的耳機就一直會鬆動,所以有條件的話在購買前最好還是先試戴一下。

相機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微雲台是這代 X 系列最為人所熟知的賣點,但如前文所說,三台新機裡其實就只有 X50 Pro 唯一一款機器搭載了這套脫胎自 APEX 2020 的拍攝輔助方案。對於其結構和所用到的技術,筆者此前已經出文做過詳細的介紹。簡單來說它的意義,就是靠感光器和鏡片的整體運動來提升裝置在暗光及運動場景下的拍攝效果。

Vivo 的這個微雲台雖然只能在 X 軸和 Y 軸上達成「雙軸轉動」的防震效果,但「正負 3 度以上」的防震角度也確實是比一般高階機所用的光學防手震方案要厲害不少了。它除了能讓錄影、抓拍更穩之外,也進一步延長了曝光時間,而這就為 Vivo 在挑選 X50 Pro 主攝感光器時爭取到了更大的彈性。他們最終採用的是 IMX598 這款 CMOS,你可以將其看作是去年主流 48MP 模組 IMX586 的小幅升級版。它的尺寸還是 1/2 英寸,放到今時今日的市場中已不算大,主要改進在於換掉濾光片後提升了約 10% 的感光能力。

兩相結合之下,X50 Pro 的暗光拍照能力在同級產品中堪稱翹楚。在使用夜景模式時,筆者自己一般能觸發 3 秒到 5 秒的手持拍攝時間。類似 5 秒這樣的情況,手機甚至已經會自動將其識別為「腳架模式」。曝光時間可以達到 0.4 秒之譜,拍出來的照片有著相當出色的動態範圍、細節和純淨度,而且飽和度也會比較接近肉眼所見。即便在使用普通模式拍夜景時,只要手不是很晃,裝置也會根據情況適當延長曝光時長。相比一般中高階定位的產品,X50 Pro 的暗光出片率是要明顯高出不少的。

而在日間拍攝時,這款手機的白平衡有著頗為不錯的準度和多攝統一性。成像色彩風格明快,曝光控制也十分得當。微雲台加持的主攝抓拍很有一套,過去筆者在面對阿貓阿狗或是風吹花朵這樣的場景時往往都非常頭痛,但用 X50 Pro 來拍就能有效減少錯過時機或是反覆重拍的情況。這一優勢在錄影追焦時也體現得淋漓盡致,被拍對象能被很好地鎖定,即使其從畫面中短暫消失,再出現後焦也能迅速重新對上。而在穩定性方面,筆者自己試下來,差不多由小步快跑這樣幅度的動作所造成的手部晃動,微雲台都能起到顯著的抵消效果。另外由於對電子防震的依賴下降,因裁切導致的視角損失也會更少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X50 Pro 在低光環境下錄影時,雖然受限於感光器尺寸畫面整體亮度並不出眾,但細節、色彩和控噪都還做得有模有樣。而微雲台的存在,也讓運鏡更加平滑,拍的人動起來會更加游刃有餘(上面這段貓片就是筆者半蹲弓著背在很侷促的環境中拍下的)。但相對應地,超級防震模式的效果就變得很不明顯了,有時甚至看起來還更不自然。至於多攝系統中的其它三攝,8MP 的超廣角端表現一般,13MP 的 50mm 人像和 8MP 的 5X 潛望式長焦都具備一定的可用性,但總的來說意義更多是覆蓋焦段,存在就不如微雲台加持的主攝那般耀眼了。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而 X50 Pro+ 盡管在名字上只是比 X50 Pro 多了個加號,但其實際的硬體構成已經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相機系統了。首先在主攝端,X50 Pro+ 是首發也是目前唯一採用 Samsung 50MP ISOCELL GN1 感光器的產品。這顆 1/1.31 英寸的 CMOS 擁有 1.2μm 的畫素尺寸,同時支援 Tetracell 畫素合成(日常會四合一輸出 12.5MP)及 Dual Pixel 高速對焦。而且在所有感光單元全輸出成像的狀態下(每顆畫素都是由兩個單元構成),還能生成高達 100MP 的照片,在上圖這樣的拍攝場景可以極大程度地保留住細節。

從紙面上看,GN1 在組件尺寸、對焦速度和畫面細緻度這些方面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平衡點,而其實際表現也的確不讓人失望。X50 Pro+ 的主攝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擁有相當優異的直出觀感,筆者在體驗期間後製 app 的使用率非常之低,在跟人說起時一度將這款產品稱為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傻瓜相機」。在良好的光照條件下,其白平衡非常準確,而且能拍出很不錯的畫質,對比 Pro 款明顯要高出一檔(小一點的感光器在畫質上還是沒法突破天花板)。

得益於對銳度的出色控制,Pro+ 成像的立體感很強。Vivo 自 NEX 3 時便已經讓筆者大為感嘆的 ISOCELL 感光器色彩調校功力,這次在新機上似乎發揮得更加徹底。X50 Pro+ 整體的色彩風格可以用「濃而不豔」這四個字來概括,恰到好處,相當出彩。與此同時,裝置的 HDR 策略似乎也有所改變,沒有一味追求高動態範圍,結果就是 HDR 成像的整體觀感變得比過去更加自然了。

Vivo X50 Pro+ 實拍樣本
Engadget

到了暗光環境下,GN1 大尺寸的優勢被進一步凸顯。即便只是以標準模式拍攝,就已經能得到十分不錯的畫面亮度和純淨度。細節保留得足夠豐富,對高光的壓制也很得力。開啟手持夜景後,成像水準進一步提升,而且和 HDR 模式一樣畫面的明暗對比被處理得更合理。若是跟夜景模式下的 X50 Pro 做比較,乍看之下有微雲台加持的 Pro 在粗略觀感上可能並沒輸很多,但細看的話「只有」光學防手震的 Pro+ 還是要技高一籌。這樣的結果證明了大尺寸感光器的不可替代性,但反過來想,同樣也體現出了微雲台的價值和潛力。

而在主攝錄影的時候,X50 Pro+ 的畫質相較 Pro 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勝出。拍夜景也是它更亮這沒有懸念,但細節表現倒是有輸有贏。不過論防震效果,還是比不過微雲台這樣的硬體「外掛」。對此個人印象比較深的有三個場景:其一是快步移動時 Pro+ 能看出頓挫感,但 Pro 就已經不是很明顯;第二個是手持固定拍攝時,兩臂就算再用力 Pro+ 的畫面多少還是會有一點點輕微的晃動,但 Pro 卻能拍出接近固定機位的效果;最後一項則是 Pro+ 在錄影時的追焦恢復速度沒有 Pro 快,不過兩者拍照時的對焦還都算比較乾脆。

X50 Pro+ 後置的另外三攝,雖然在焦段覆蓋上跟 Pro 並沒太大分別,但可用性卻有了實實在在的加強。Pro+ 的後攝全套採用了 Samsung 感光器,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Vivo 統一多攝色彩風格的難度,帶來的結果就是其它幾攝的發色都跟主攝比較相近,觀感自然也就比較出色。在此基礎上,Pro+ 還配備了一顆色溫感應器,在它的助力下後置四攝的白平衡準確性和一致性也都足以令人滿意。

Vivo X50 Pro+ 實拍樣本
Engadget

Pro+ 的超廣角端升級到了一顆 13MP 的感光元件,它的細節和動態範圍都明顯優於 X50 Pro。驚喜的是開啟手持夜景模式之後的表現,無論從畫面的純淨度還是細部來看,都有著頗為不錯的可用性。而繼承自 X30 Pro 的 32MP 2X 光學變焦相機,一方面是能在 1X 跟 5X 變焦之間銜接過渡,另一方面又照顧到了 50mm 這個適合拍攝人像的焦段。從結果來看它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普通成像時畫面能呈現出很好的細節。而在使用人像模式時,即便關掉美顏也能拍出漂亮又自然的膚色,不過毛髮的邊緣處理難免還是會有點瑕疵。

至於 13MP 的潛望式長焦端,則是筆者在這台手機上最愛不釋手的一顆相機。5X 變焦大大豐富了拍攝的可能性,尤其在城市環境裡,非常利於進行一些主攝難以實現的構圖。如果色彩漂亮,細節足夠的話,那它可以為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拍攝樂趣,而 X50 Pro+ 正好就具備這兩個優點。值得一提的是,兩顆長焦相機也都是能開夜景模式的。這點在 X50 Pro 上也是一樣,實際用起來不能說有多讓人滿意,但至少可以幫你解決「先把東西拍到」的問題。

系統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這一次 Vivo 將手機預載的系統升級到了基於 Android 10 的 Funtouch OS 10.5,UI 整體的視覺風格變得明快了一些,不過功能上明顯的變化不算很多。比較好玩的一個,是產品上線後被熱議的老照片修復工具。它能透過 AI 分析識別出照片中的人臉,然後透過銳化、降噪等手段以達到改善面部清晰度的目的。

實際的效果的確是有的,但問題在於這個工具只會單獨修復人臉這一塊,面部以外的部分仍會維持原來的狀態。這就導致拍進了身體的照片,在修復後很容易出現臉、身不一的不自然觀感,因此這項功能暫時可能只對大頭照比較有用。當然,筆者相信這個問題應該不難解決,甚至說隨著演算法的升級,未來修復泛黃照片之類的應用估計也不是難事。

只是從系統綜合的體驗上說,Funtouch OS 這套軟體的發展要遠遠落後於 Vivo 近幾年硬體開發上的飛躍,尤其是審美和 UI 邏輯仍有相當大的改進空間。在這件事上,Vivo 還真是應該跟真友商 Oppo 好好地取一下經呢。

效能及續航力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隔壁 OnePlus 在發表新機 Nord 的時候就說過,是 Snapdragon 765G 的存在才讓中階機有了「夠強的效能」來實現「跟旗艦相近的體驗」。這句話確實有一定道理,尤其是這兩年高更新率面板的門檻越來越低,以及各種 Turbo 軟體最佳化。相當一部分用戶在日常使用時,可能的確是不太能覺察出中階機跟旗艦機之間的流暢度差異的。

X50 Pro 和 Pro+ 給筆者的感覺即是如此。在平時單單僅用手機上網、聊天、看影片的時候,基於 S765G 的 Pro 款速度並沒有感覺比使用 S865 Plus 的 Pro+ 慢多少。區別主要還是在遊戲上,一個是可以玩,一個則能夠玩得更爽一點。不過話雖這麼說,Pro+ 畢竟也不是主要以遊戲為方向的產品,在散熱、操控等方面它還是追不上那些明顯電競向的手機的。當然,中階機跟旗艦機還有一個存在差距的地方,就是長期使用後會比同期的旗艦更容易出現卡頓。對於一款手機會用很久的人來說這的確是要考量的因素,但若是換機週期沒那麼長的話,中階的產品換起來成本也相應要更低一些嘛。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而在續航力方面,雖然用了 4,315mAh 電池的 X50 Pro 看起來跟 4,350mAh 的 Pro+ 規格並沒有差很多,但實際表現卻沒有後者那麼穩健。在經過筆者的慣用測試後(最高更新率下 IM、同步全開,一小時影片、一小時聽歌、半小時上網、半小時游戲),Pro+ 可以餘下 58% 的電量,Pro 則只剩下了 49%。正常來說兩者都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但能讓人徹底放心不帶行動電源出門的應該就只有 Pro+。

至於充電速度,X50 Pro 和 Pro+ 的有線快充規格分別是 33W 和 44W。無線充電欠奉,考慮到機身輕薄也就不追究了。在充電半小時後,兩者的電量分別來到 60% 和 69%。Pro 完全充滿用時 65 分鐘,Pro+ 則只花了 54 分鐘的時間。這樣的表現放在當下屬於正常發揮,但再過不久恐怕就要變的完全不夠看了...

競爭對手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因為微雲台和 ISOCELL GN1 目前都具有唯一性,加上價格差異沒有那麼巨大,X50 Pro 和 Pro+ 最大的對手恰恰是彼此。要在這兩款中間選的話,個人認為 Pro 會更適合普通的消費者。它的顏值、手感出色,效能也夠用,微雲台在供你炫耀提供話題性的同時,也切實提升了夜拍和錄影的效果。Pro+ 相對而言更適合看重拍照的用戶,尤其是它的色彩風格很容易一下子擊中人心。當然,在效能、顯示、音質這些方面 Pro+ 也來得更強,但這些可能未必會構成買它的決定性因素。

要是和其它品牌對比的話,這兩台機器其實正好可以跟近期降價的 Oppo Find X2 系列對上。兩邊的綜合拍攝能力筆者覺得差不多可以打平,X50 Pro 和 Pro+ 主要勝在外型和握持手感,但螢幕、喇叭、軟體、用電及操作手感(震動)都是 Find X2 系列更勝一籌。實際上,Vivo 的「中馬」能被拿來跟 Oppo 的「上馬」放在一起比較,這本身已經是 X 系列的勝利了。而 Find X2 系列今年的銷售情況跟手機本身真正的產品力不太相符,這也著實是讓人感到惋惜的地方。

結語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實話說在產品發表之前,筆者是沒想到今年 Vivo X 系列的 X50 Pro 和 Pro+ 能給人帶來這麼大的驚喜。首先在外觀部分,「雙層雲階」讓人過目難忘,輕薄機身又正好能切中不少人的使用痛點。雖然早期不少人(包括筆者)都常會吐槽 Vivo 的手機喜歡借鑑 iPhone,但回過頭看,近幾年挺多個人認為稱得上美型的產品其實都出自 Vivo 之手。這期間的成長,相信許多讀者應該也是樂於見到的吧。

而在最突出的拍攝部分,兩款手機又各自都有非常值得稱道的地方。X50 Pro 依靠微雲台這一「外掛」挖掘出了(相對)小尺寸 CMOS 更多的拍攝潛力,它未來的發展十分可期。而 Pro+ 則是憑藉 GN1 感光器的出色發揮和更優秀的全焦段拍攝體驗,以極強的即戰力為 Vivo 贏得了跟華為、Samsung 們叫一叫板的資格。誠然,兩邊的核心優勢若是能疊加到一起的話,Vivo 的相機實力會更上一個台階。但現有的技術尚無法平衡好畫質跟厚度,想要兩者兼得的話,還需要 Vivo 更多的探索才行。

除了 UI 設計以外,兩款裝置都不能算有什麼明顯的短板。要問如何選擇的話,個人認為普通用戶會更適合 X50 Pro,它的效能、拍攝一般人都足夠用,而且微雲台有話題性,輕薄機身也是多數人最容易感知到的優點。Pro+ 自然是為注重拍照的人而準備,雖然它效能也是更強沒錯,但更看中這點的人,或許會更願意選擇 iQOO 吧?

Vivo X50 Pro、Pro+ 評測
Engadget

說到這裡,筆者不得不感慨 Vivo 對不同產品線的梳理真是高效又有效。在這篇評測的標題裡寫下「big picture」,取的其實是兩層意思。從表面上看,這兩個英文單字能被直譯為「大照片」,你可以理解為 X50 Pro 和 Pro+ 此番在拍照上搞了大動作。但實際上,「big picture」更常見的解釋是「大藍圖」。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樹立品牌形象的 NEX、追求 CP 值的 iQOO 還有現在脫胎為「影像旗艦」的 X 系列,Vivo 的這三駕馬車已經成型。

三者之中 X 系列的歷史地位最高,之於 Vivo 的意義也最為重要。從 X30 系列開始,但靠 X50 系列才真正實現的成功轉型,現在來看既保住了原有客群(更大機率會買 X50),同時又開闢出了新的市場(或許就是正在考慮要不要試試 Pro 或 Pro+ 的你)。Vivo 真友商 Oppo 的 R17 系列也曾讓筆者看到過做成這件事的希望,但看看後來的 Reno,相比之下 Vivo 這一步可謂走得非常之穩當呢。

駕駛快看!汽油要降價了 下周油價降幅曝光
Sep
6
駕駛快看!汽油要降價了 下周油價降幅曝光
中廣新聞網
下周國內油價預估出爐,汽、柴油走勢脫鉤,9日、下周一凌晨零時起,汽油每公升估降新台幣0.4元,柴油調漲0.2元;其中,發油量最大的95無鉛汽油,每公升估降至31.2元。 北半球夏季用油旺季進入尾
外媒稱該動力「老派」!Toyota Camry 純汽油版只剩 3 個地區買得到
Aug
28
外媒稱該動力「老派」!Toyota Camry 純汽油版只剩 3 個地區買得到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Toyota 更積極的推動 Hybrid 油電與 PHEV 插電式油電技術,從北美開始更只提供這兩種動力選項。剛推出大改款的 Camry,雖然也有 Hybrid 動力選項,但仍然在部分地方提供純汽油引擎,除了台灣,還有中東、中國。
重機團體9/8集結!訴求是什麼?你贊成重機上國道嗎?請看本篇懶人包
Sep
7
重機團體9/8集結!訴求是什麼?你贊成重機上國道嗎?請看本篇懶人包
Yahoo奇摩汽車機車
為爭取國道路權,大型重機團體將舉辦「98走吧!上國道」活動,號召全台重機車友,於9/8做出遍地開花的抗議活動,究竟這次重機團體訴求是什麼?9/8集結對一般用路人有影響嗎?請看本篇懶人包!
BMW將推出氫能源動力X5 使用的是來自Toyota的技術
Sep
6
BMW將推出氫能源動力X5 使用的是來自Toyota的技術
CarFun玩車誌
BMW與Toyota的合作持續深入,雙方先前就傳出將會針對氫能源技術作出更多研發,共享這塊科技成果,這兩家汽車巨頭的合作並非第一次,早在幾年前,BMW和Toyota就展開了技術共享和聯合開發的計劃,目標是推動更環保的移動方式,現在他們宣告這次的合作,將會讓BMW的首款量產氫燃料動力車在2028年...
三代車主來審視!全新世代 Suzuki Swift 是真進化還是換殼而已?
Sep
6
三代車主來審視!全新世代 Suzuki Swift 是真進化還是換殼而已?
2GameSome
在上次小葉試駕完全全新 Suzuki Swift 後,團隊成員就對於前代車主對於新車的反應、體驗感受有十足好奇,這次,我們成功邀來了喜歡改裝的男車主、夫妻、以及年輕女車主來實際體驗看看,透過他們的試駕心得,來印證 Suzuki Swift 邁入新世代後,到底是真進化,還是單純換殼而已?
【Andy老爹試駕】|FORD Mustang Mach-E|超值優惠!最高降價31萬!?實測電馬充電問題!電馬的電耗又是多少?
Sep
3
【Andy老爹試駕】|FORD Mustang Mach-E|超值優惠!最高降價31萬!?實測電馬充電問題!電馬的電耗又是多少?
SiCAR愛車酷
【Andy老爹試駕】|FORD Mustang Mach-E|超值優惠!最高降價31萬!?實測電馬充電問題!電馬的電耗又是多少?
一年半只賣2,500輛電動車!才把特斯拉踢下全球龍頭,比亞迪為何在日本吃癟?
Sep
6
一年半只賣2,500輛電動車!才把特斯拉踢下全球龍頭,比亞迪為何在日本吃癟?
數位時代
比亞迪進軍日本市場一年多只賣了2,500輛電動車。這間在全球銷量超越特斯拉的中國電動車大廠,為何唯獨在日本市場跌倒?
Volvo撤回100%電動化目標,能源策略為何大轉彎?從3大挑戰解讀「油電復甦」現象
Sep
6
Volvo撤回100%電動化目標,能源策略為何大轉彎?從3大挑戰解讀「油電復甦」現象
數位時代
瑞典汽車Volvo於週三(4日)宣布,放棄在2030年僅販售純電動車的目標,背後有何原因?
Volvo EX90純電七人座休旅車搭載NVIDIA加速運算和AI技術
Sep
7
Volvo EX90純電七人座休旅車搭載NVIDIA加速運算和AI技術
Zeek玩家誌
Volvo宣布將推出以NVIDIA DRIVE Thor平台開發的車款,並且採用NVIDIA DGX進行更先進的AI訓練。Volvo EX90採用NVIDIA DRIVE Orin系統單晶片,每秒可執行超過250兆次的運算(TOPS),確保日後的各項改進項目及先進的安全特性及功能。Volvo EX90運行NVIDIA DriveOS,這套能在郵票大小套件上運行...
終極喜美 Acura Integra Type S HRC Prototype
Sep
6
終極喜美 Acura Integra Type S HRC Prototype
車訊網
外觀上Integra Type S HRC Prototype可以說徹頭徹尾的改動,除了既有的水箱護罩之外...
TAG Heuer再攜紅牛車隊推聯名智慧錶款!專屬錶面、App可隨時更新賽事動態
Sep
7
TAG Heuer再攜紅牛車隊推聯名智慧錶款!專屬錶面、App可隨時更新賽事動態
Zeek玩家誌
從賽道到腕間,TAG Heuer泰格豪雅與甲骨文紅牛車隊(Oracle Red Bull Racing)再次攜手合作,打造聯名新作-TAG Heuer Connected Calibre E4智能腕錶45毫米紅牛車隊特別版,其融合先進科技與賽車的精彩刺激,完美體現雙方品牌聞名於世的賽車DNA。
Volvo將推出純電EX60 搭載SPA3最新底盤平台
Sep
6
Volvo將推出純電EX60 搭載SPA3最新底盤平台
CarFun玩車誌
Volvo宣布最新的EX60純電動休旅將於2026年正式亮相,將會是該品牌暢銷車型XC60的電動版後繼車型,EX60將基於全新的SPA3平台打造,這個平台代表了Volvo在技術和設計上的重大升級,預計將對未來電動車型的開發產生許多影響,相比於之前的SPA2平台,SPA3具備更好的擴充性以及模組化設計,這代表...
鴻海 EV 平台打造全新車款!Sharp 電動概念車將客廳搬上車
Sep
6
鴻海 EV 平台打造全新車款!Sharp 電動概念車將客廳搬上車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鴻海旗下的 Sharp,即將在 9 月 17-18 日的 SHARP Tech-Day’24“Innovation Showcase 技術科技日時,展出一款電動概念車模型 LDK+,是一款與鴻海合作的概念車。
601hp!BMW i5 M60 xDrive以純電之姿、挑戰新M5 V8油電之勢|價格僅約一半、划算
Sep
6
601hp!BMW i5 M60 xDrive以純電之姿、挑戰新M5 V8油電之勢|價格僅約一半、划算
CARLINK鏈車網
開宗明義,駕馭過最高性能規格的BMW i5 M60 xDrive純電動豪華四門房車之後,通常都會有一些相同的感受:‧ 如果想知道為何BMW電動車賣得比賓士、Audi甚至Tesla Model S都還要好,試開過i5 M60後將會「非常明瞭」!當然不只是快而已...‧ i5 M60絕對是一輛「進可攻、退可守」的二棲部隊,意思就...
七月 – 台北,大改款SUZUKI Swift是勇闖溫泉區的最佳小車首選?(上)|Play Turismo 玩車漫步旅
Sep
6
七月 – 台北,大改款SUZUKI Swift是勇闖溫泉區的最佳小車首選?(上)|Play Turismo 玩車漫步旅
SanjiNoir 黑侍樂讀
雖然只是在練習停車,但好在開的是大改款的SUZUKI Swift才讓他有著前進後退的勇氣。 只是既然人在台北,那麼關於這輛車的最佳玩法似乎正是前往城市近郊,在穿越小巷、奔向山區後,小車專家為這輛車所設計的優勢也變得更加顯著,一切都不過是剛好而已! 行經景點:北投溫泉博物館、地熱谷 使用...
【鏡試駕】MR跑魂!PORSCHE 718 Cayman Style Edition
Sep
6
【鏡試駕】MR跑魂!PORSCHE 718 Cayman Style Edition
鏡車誌
以Boxster敞篷車為基礎,但為硬頂雙門設定的Cayman誕生於2005年。其車名「Cayman」為短吻鱷之意,除了代表其短小精悍的車身尺碼外,也意喻了其是個能緊咬對手不放的「狠角色」。從2016年開始,PORSCHE將Boxster與Cayman導入水平對臥四缸渦輪增壓引擎,並在名稱加上了「718」,以向1960年代征...
10.25 吋螢幕畫面切換出包  Mazda CX-5 與 CX-8 休旅召回
Sep
6
10.25 吋螢幕畫面切換出包 Mazda CX-5 與 CX-8 休旅召回
自由時報汽車頻道
由於中控 10.25 吋螢幕切換畫面時會出現訊號混亂,Mazda 近期在日本發出召回通知,5529 輛生產於 2023 年與 2024 年的 CX-5、CX-8 受到影響。
Nissan Silvia復古跑車確定回歸!何種動力?價格定位?與Honda Prelude Hybrid共同研發?
Sep
6
Nissan Silvia復古跑車確定回歸!何種動力?價格定位?與Honda Prelude Hybrid共同研發?
CARLINK鏈車網
▲Nissan IDx概念跑車其實就是新世代Silvia輕跑車的全新復古設計概念,可惜十多年前因成本與產品陣線考量,最後還是決定以Z跑車為主軸跑車市場不斷萎縮,大幅降低製造商研發新跑車的意願,但是跑車對於品牌形象與宣傳之意義重大,除了消費者口碑之外,還可當作街頭活動招牌,所以並非一門血本...
Tesla自動駕駛系統終於做對事了 協助警方逮捕毒販
Sep
5
Tesla自動駕駛系統終於做對事了 協助警方逮捕毒販
Carture 車勢文化
Tesla一直在強調自家的自動駕駛很優異,但事實證明很不安全並造成多起事故,當然有一部分也是駕駛因素造成,不過近日Tesla的自動駕駛系統總算做對事了,竟然協助警方抓到毒販。Tesla雖然一直強調自家的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強大,但在公路上卻發生多起事故,當然也有一部分是駕駛操作不當,除在道...
【改裝實戰】霸氣Granvia現身(下) Wald空力套件改造
Sep
6
【改裝實戰】霸氣Granvia現身(下) Wald空力套件改造
車訊網
而擁有一部體格壯碩的MPV要如何改裝,才能擁有更為霸氣的外型呢?最佳答案或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