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Laren W1傳承P1精神,並且更撼動!時速0-200公里僅需5.8秒!(深度介紹)

CarStuff 人車事 2024-10-17 10:52:14

mclaren-w1-p1-0-200-5-8

Written by: Bear

新款McLaren W1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兩款超級跑車McLaren F1和McLaren P1的開創性繼任車款,並將McLaren「1」賽車血統在性能的各個方面提升到新的高度。正如W1名稱慶祝McLaren在F1世界錦標賽上獲勝的心態一樣,選擇公開展示該車的日期也是考慮到這一點:2024年10月6日是Emerson Fittipaldi獲得McLaren首個一級方程式車手和車隊世界錦標賽50週年紀念日。

作為真正超級跑車的終極表達,新款W1根據McLaren一流性能的精神打造,並遵循支撐每輛McLaren超級跑車的核心原則:透過尖端空氣動力學和輕量化底盤技術應用史詩般的動力;最高水準的卓越動態和最純粹的駕駛員連接;適合所有駕駛情況的完美駕駛員環境;以及令人敬畏的視覺和聽覺戲劇。

McLaren在輕量化工程和空氣動力學性能方面的所有重要且著名的專業知識,受到多年賽車創新和公司世界錦標賽心態的啟發,都應用於W1。全新McLaren Ultimate車型背後的工程團隊已經為車手和製造商類別的16位McLaren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冠軍做出了貢獻。作為更大團隊的一部分,這種專業知識造就了McLaren有史以來最專注的超級跑車,但也是一款具有廣泛能力的超級跑車。

2.jpg

W1是一款適合所有場合的超級跑車;與任何其他McLaren相比,它在公路和賽道上同樣遊刃有餘,作為迄今為止最快圈速和加速最快的McLaren合法公路超級跑車,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駕駛都令人振奮。

W1革命性的全新高下壓力、低阻力、地面效應空氣動力學設計確保了令人驚嘆的駕駛樂趣,而從公路模式到賽道駕駛模式的獨特轉換過程進一步增強了駕駛員的樂趣:W1的行駛高度降低(前部降低37毫米,後部降低17毫米),挺舉系統使懸吊變硬。前後主動翼展開,再加上McLaren主動長尾翼能向後延伸高達300毫米,能幫助W1產生1,000公斤下壓力。

全新的MHP-8 4.0升雙渦輪增壓V8引擎在W1中首次亮相,與馬力密集的E模組相結合,可提供閃閃發光的速度。這款全新1275 PS高性能混合動力系統的史詩般的動力以及McLaren對輕量化工程的不懈追求,造就了以前只有賽道超級跑車和賽車才能達到的性能水準。

V8高性能混合動力總成的史詩級性能,是純後輪驅動W的核心是全新的高性能混合動力總成,包括了McLaren全新的MHP-8 V8內燃機、全新的E-module電氣模組(集成徑向磁通電動馬達和電動馬達控制單元)和帶電動倒車功能的8速變速箱。而動力僅透過電子差速器分配給後輪。

3.jpg

新V8的928 PS和E模組的347 PS相結合,可產生1275 PS最大綜效馬力,使W1擁有McLaren有史以來最高的馬力輸出,並使其超越所有核心競爭對手。動力總成專為史詩般的動力輸出和令人驚歎的性能而設計,結合1,399公斤的車重,為W1提供了驚人的911 PS/噸馬力重量比,這是所有合法上路的McLaren有史以來最高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同級超跑中最佳。

如此巨大的動力,加上1340 Nm的總扭力和E模組的即時油門回應,使W1獲得了驚人的加速數據:0-100 km/h只需要2.7秒,0-200 km/h只需5.8秒,0-300 km/h可以在12.7秒內實現。

McLaren挑戰了傳統,在競爭對手轉向前輪驅動輔助的時候,選擇在具有如此大馬力和扭力的車款中保留後輪驅動底盤的純度。只有McLaren能夠成功地實現如此幅度的加速度,並在後輪驅動超級跑車中具有與之相匹配的動態性能,這要歸功於它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的悠久歷史,它專門透過後輪分配動力,以達到性能和終極轉向精度的巔峰。

Original-16848-mclaren-w1-rear-3-4-black.jpg

McLaren全新的MHP-8平面式曲軸90度V8引擎是提供W1史詩般的動力的核心,它比上一代的M840T系列短了55毫米,其與M630 V6引擎一起為下一代McLaren混合動力超級跑車提供動力。這款雙渦輪增壓3,988 c.c.引擎從一開始就設計為最佳電氣化動力總成的核心,具有輕質鋁製缸體、汽缸頭和活塞,展示了McLaren在設計內燃機方面的專業,樹立了新標準,例如:採用等離子噴塗汽缸孔,使引擎轉速可高達9,200 rpm,並且提供900 Nm極寬廣轉速範圍的高原式的扭力輸出。而30%的扭力可在低至2500 rpm的轉速下提供即時反應。

350 bar汽油直噴系統和進氣道燃油噴射的雙供應擴展了MHP-8引擎的性能範圍,而不會對排放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實現了McLaren有史以來最高的特定馬力輸出:每 233 PS。W1雙渦管渦輪增壓器經過優化,可提供比以前元件更高的峰值馬力和扭力,可在整個轉速範圍內使用,並在低至2500 rpm的轉速下提供更進化的反應。

排氣裝置採用管狀歧管,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駕駛員的參與度和性能,當引擎轉速接近其9,200 rpm的電子轉速限制時,長而等長的流道經過調整以將聲浪音頻提高到最高。在擴展引擎轉速範圍時,氣門驅動使用帶有DLC類金剛石碳(Diamond-Like-Carbon)塗層的滑指從動件。

為了減少系統中的負載,新引擎還使用了空心進氣門,除了封鈉冷卻空心排氣門外,每個氣門佈置還允許使用更輕的單氣門彈簧。由於全新引擎的更高速度和負載,曲軸扭轉減震器採用了一種新穎的方法,其與使用外部減震器的傳統公路車引擎不同,此新型V8引擎具有內部粘性減震器,其中粘性流體透過迷宮式冷卻通道主動進行油冷。另外,透過電子控制的可變排量葉片油泵對機件進行潤滑。其乾式油底殼採用四街端模式油泵,該泵使用擺線泵而不是齒輪泵,以提高機械精製。回收油泵為儲油箱供油,而該油箱專為W1訂製,可以應付極端的G值載荷。

Original-16823-15-mclaren-w1-engine-detail.jpg

源自賽車運動的E模組與內燃機配合使用,安裝在變速箱側面,可提供高達347 PS的馬力。E-module由徑向磁通電動馬達和集成的碳化矽電動馬達控制單元組成:一種類似於印地賽車採用的工程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封裝體積和重量的大師級作品,整個裝置僅重20公斤,其他優勢包括減少冷卻液體積、低壓和高壓連接和密封件。密封裝置在傳動裝置外部設有乾式的介面,提高了可維護性。

E模組由1.384 kWh電池供電,該電池使用第二代介電浸沒式冷卻進行調節,透過熱交換器將熱量傳遞到專用的電驅動冷卻迴路中,從而在持續賽道運行期間增加冷卻。該電池與管理單元和配電單元包在在防火罩內,一起封閉在碳纖維硬殼式結構框架內的碳纖維地板中,該地板位於碳纖維硬殼式車身的空腔內,位置盡可能低,以利於車輛重心。電動馬達元件能夠旋轉高達24,000 rpm,比輸出為23 PS/kg,可與一級方程式電動馬達直接相媲美。

源自賽車運動的電池單元旨在優先考慮E模組的高馬力輸出,增加油門回應並將整體馬力提升到提供W1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性能水準所需的水準。即使專注於最大化馬力,W1也可以在零排放、純電動模式下行駛長達2公里。電池的充電狀態經過管理,以保持在車輛啟動時啟動引擎的最低電量、倒車功能的動力,以及長時間駐車時的儲備用電。W1具有支援EVSE連接的充電器,可在短短22分鐘內將電量補充至80%。

Original-16829-9-mclaren-w1-top-down.jpg

為了與McLaren實現輕量化的理念相一致,與McLaren P1 相比,混合動力部件的總重量減輕了40公斤,同時提供的電力幾乎翻了一番。由於沒有引擎輔助設備,包括交流發電動馬達、起動馬達和傳統HVAC系統所需的額外管道,又再進一步減輕了重量。

動力總成開發計劃的一個重點是利用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概念優化冷卻要求,以便在賽道條件下提供持續的高性能。該車運行三個在不同溫度下運行的獨立的乙二醇迴路:一個高溫迴路透過四個散熱器冷卻引擎,兩個在前部,兩個在汽車中間。低溫迴路用於增壓冷卻,以實現前部中央安裝散熱器的最大性能。

專用的混合冷卻迴路用於冷卻E模組、高壓電池、充電器和DC/DC轉換器。變速箱由恒溫控制的油-氣散熱器冷卻,可在賽道上最大限度地冷卻。包括HVAC、引擎油冷卻和電池介電冷卻,冷卻系統中總共使用了10個熱交換器。

Original-16824-14-mclaren-w1-rear-wide.jpg

誕生於受F1啟發的地面效應空氣動力學

McLaren從一開始就一直是空氣動力學創新和卓越的代名詞,以最有效的方式平衡升力和阻力。1967年獲得冠軍的McLaren M6A Can-Am賽車採用地面效應空氣動力學技術取得了巨大成功,雖然該技術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上已過了十年,而1990年代McLaren F1才展示了它在公路車中的有效性,但對於那些能夠掌握此技術的汽車製造商來說,地面效應仍然是一個顯著的優勢,作為整體空氣動力學包的一部分。

因此,新款McLaren W1引人注目的設計由空氣動力學要求定義也就不足為奇了,McLaren的工程師專注於將地面效應創新提供的高下壓力和低阻力相結合,為新款終極McLaren的非凡能力奠定了基礎。

W1的空氣動力學平台是McLaren公路車中最先進的平台,是350小時風洞測試的結果,其中5000個點經過測試。這個概念始於Aerocell硬殼式車身,此主體結構採用賽車級預浸料碳纖維技術製造(Solus GT也同樣採用此法製作):碳纖維用樹脂系統預浸漬,簡化了固化過程,然後在模具中施加壓力控制,這使Aerocell 具有更高的結構強度,並允許更輕的結構。Aerocell是McLaren迄今為止最輕的硬殼式車身。

而Aerocell的形狀有助於實現完整的地面效應空氣動力學。Aerocell還集成了座椅,如此可節省近70毫米的軸距要求,並且配置可調節踏板箱和轉向的升高的腳部空間,以確保最佳駕駛位置,這是W1獨有的。

Original-16835-3-mclaren-w1-high-front-doors-open.jpg

Aerocell還採用了McLaren有史以來第一個Anhedral鷗翼車門的下反角固定件。採用這種門概念的決定是由空氣動力學要求決定的,要求門設計僅從車頂鉸鏈啟閉。結合縮小尺寸的側窗升降玻璃,McLaren Anhedral車門可以優化從前輪拱進入高溫散熱器的氣流,提供額外多出100毫米的冷卻空間,從而減小冷卻動力總成所需的散熱器尺寸,優化包裝並減輕重量。車門形狀讓人想起McLaren MCL38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側面,這也是一個簡潔的視覺標誌。

W1建立在受F1啟發的空氣動力學創新之上,該創新首先將McLaren P1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並在隨後的McLaren賽車中得到了磨練。W1對空氣動力學要求的關注甚至延伸到動力總成,該動力總成傾斜3度以適應提供高下壓力的後擴散器,而高溫散熱器和後下懸吊A臂被抬高,以適應地板下的空間。

W1的動態特性兼備的關鍵:在公路和賽道上提供崇高的駕駛體驗。部署後,它採用了形變的空氣動力學技術,以實現世界上最好的、激進的「Road to track」公路和賽道之間的角色轉換。在W1中,大部分下壓力是透過所有車身底部來實現的,尤其在選擇Race模式時可最大化。行駛高度的降低(前部降低 37毫米,後部降低17毫米)以及主動式前後葉子板的部署不僅僅是劇院式的:在Race模式下,W1能夠在前部產生高達350公斤的下壓力,在後部產生高達650公斤的下壓力,在高速彎道中提供高達1000公斤的總下壓力。

Original-16814-25-mclaren-w1-wing-detail-in-race-mode.jpg

W1的主動式前後翼和安裝在車頂的氣流分流器是能合法上路的McLaren有史以來最先進的空氣動力學功能之一。革命性的McLaren主動式長尾尾翼:可以說是新款W1在視覺上最具戲劇性的元素:絕對是汽車空氣動力學性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McLaren與「長尾」名稱的首次聯繫可以追溯到1997年的F1 GTR,但就這款新的主動式長尾翼而言,它是管理阻力、升力和下壓力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阻力甚至比McLaren Senna少了20%。

由四個電動馬達驅動,向上、向下移動,並且取決於W1是處於公路模式還是Race模式,也可以向後移動300毫米並調整俯仰,形成「長尾」效應,McLaren主動長尾在Race模式下擴展了後擴散器的工作區域,是產生下壓力的關鍵。它還根據需要在DRS減阻和空氣制動配置下運行,以幫助優化空氣動力學平衡。

前擾流翼由兩個電動馬達驅動,並透過弧線擺動以形成一個全寬的下部正面區域,在Race模式下透過Formula 1風格的T型托盤和龍骨將空氣輸送到車底下方。兩翼相互配合,並與設計的其他元素協同工作,以便快速準確地管理空氣動力學要求。在公路駕駛方面,主動式長尾翼位於後車身上,前後翼的展開針對這種環境進行了優化,前翼在低速時位置更高,以避免減速帶造成的損壞。而W1的車身抬升系統更進一步降低了這種風險。

前懸吊的設計也有助於提高空氣動力學效率,推桿和內側減震器系統的下A臂顯著升高,以保持空氣通道順暢地流向車尾。其他部件具有優化的空氣動力學輪廓,以進一步提供幫助。另外再調節後部的氣流不太重要,因為擴散器已管理此功能,這意味著外側彈簧和減震器是最佳解決方案。

4.jpg

5.jpg

Original-16822-16-mclaren-w1-detail-side-aero.jpg

毫不妥協的動態天分,由McLaren DNA驅動

McLaren的輕量化工程理念和定製碳纖維結構的使用使W1的車輛最輕乾重僅為1,399公斤,這是要求在任何地方(無論是在公路還是賽道上)出色性能的關鍵。帶有McLaren Race模式的全新McLaren Race Active Chassis Control III賽車主動底盤控制系統的懸吊,確保了從道路法規合規性到最快單圈性能和純粹的駕駛員連接的巨大能力。

Comfort操控設置為乘員提供平穩的乘坐品質,並在中高速下增強車身控制,而Sport提供更吸引人的互聯設置,專注於所有速度下的車身控制和敏捷性。當選擇Race模式時,穩定的空氣動力學平台被優先考慮,並部署了主動起伏元件,以實現卓越的賽道動態和一致的下壓力。

W1的懸吊系統與前後主動空氣動力學功能相結合,集成到獨特的地板下設計中,提供對地面影響的空氣動力學。這允許所需的負載和抓地力水準透過驅動軸分配扭力,從而減少對全輪驅動的需求,更能因此減少前軸所需的額外重量。僅在後軸上管理如此高的扭力的能力是保持品牌一流的McLaren液壓性能轉向反饋和前軸感覺的關鍵推動因素。

延續一級方程式的影響,前懸吊設置還包括鈦合金扭力桿和非主動升沉元件交聯,而後懸吊則有一個帶有主動下拉杆的Z型桿,以控制升沉。在對輕量化的不懈追求中,3D列印被用於先進懸吊系統的前立柱和A臂。W1制動系統是McLaren著名的高性能液壓系統的進一步改進,經過增強可以滿足完美無瑕的道路和賽道回應和感覺的不同需求,同時提供終極制動力。W1可在29米內從100 km/h煞停,以及在100米內從200 km/h煞停。

Original-16821-17-mclaren-w1-wheel-detail.jpg

前制動器採用6活塞卡鉗,後制動器為4活塞卡鉗,兩者均採用鍛造整體設計。McLaren碳陶瓷賽車+(MCCR+)系統中的390毫米制動盤是W1獨有的,與以前的碳陶瓷制動盤相比,它具有額外的陶瓷層。這提供了更高的耐用性,同時允許更激進的來令片和更高的摩擦水準,以進一步提高制動效率。

空氣動力學功能進一步優化了制動性能,以保持系統涼爽。直接受到F1風格管道的啟發,這些管道的設計還透過管理輪胎的尾流來增加下壓力和散熱器冷卻,同時制動管路的佈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車身下方的氣流中斷。

電子駐車制動器集成在後卡鉗上,減輕了重量,同時提高了部件的剛度。有史以來最快的圈速和最快加速的合法公路McLaren,W1甚至超越了超羽量級和專注於賽道的McLaren Senna,在McLaren的Nardoreference賽道上的單圈以驚人的3秒領先。這兩個參數單獨來看令人印象深刻,當考慮到需要高下壓力和極低阻力才能實現它們時,這兩個參數就更加令人難以置信。

Original-16850-mclaren-w1-front-3-4-high-black.jpg

受幾代一級方程式賽車工程師工作的啟發,McLaren的Race模式提供兩種懸吊設置可供選擇:Race和Race+,後者是最強化的。這允許駕駛員根據他們是在需要一致空氣動力學下壓力,較起伏、顛簸的賽道上;或者是在優化地面效應平台的平坦、光滑的路面的賽道來選擇設置。

Race模式下的動力總成選項是「GP」設置,用於在較長的賽道比賽中保持一致性;或「Sprint」用於在一圈內實現最佳性能和E模組部署。方向盤上的兩個按鈕符合人體工程學,位於駕駛員的拇指觸手可及的地方,為駕駛員提供了更多選擇:「Boost」可立即部署完整的E模組動力,與一級方程式採用的原理相同,可為駕駛員提供在賽道上超車或根據需要額外出彎時加速的一切。這可以與Aero 按鈕結合使用,從後McLaren Active Long Tail尾翼就能獲得按需減阻系統(DRS)效果。

輪胎性能是機械和空氣動力學抓地力的內在因素,W1配備了McLaren技術合作夥伴Pirelli提供的三種265/35前輪胎和335/30後輪胎選項。為了滿足極端要求,Pirelli P ZERO Trofeo RS公路合法賽道輪胎採用專門開發的化合物,可在賽道上保持最高性能和一致的抓地力。Pirelli P ZERO R和Pirelli P ZERO Winter 2輪胎(同樣都是為W1定製的)也提供選擇,前者是專注於道路的解決方案,後者提供出色的寒冷天氣性能。

完美的超級跑車駕駛環境

駕駛W1的興奮始於McLaren Anhedral門向上打開,露出車頂的凹槽和前部下部開口,有助於進入創新和舒適的座艙。車門的內側還有一個雕刻的凹形截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乘坐空間。而Anhedral此種無面體門的特點是內側有一個雕刻的凹形截面,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乘員空間,懸臂式門鰭葉片似乎從乘員身上飄走:極簡主義,但美觀實用。

Original-16830-8-mclaren-w1-r3q-low-2-3.jpg

Original-16849-mclaren-w1-interior-orange.jpg

作為McLaren DNA的核心,W1擁有無與倫比的超級跑車人體工程學和一流的視野,並為駕駛員和乘客提供非常寬敞的駕駛艙空間。後門3/4視野的玻璃部分和上門的可選部分為內部提供了通暢的感覺。前視野非常出色,W1採用了McLaren迄今為止最窄的A柱。甚至遮陽板的設計也考慮到了輕量化;它們由碳纖維製成,厚度僅為3毫米。

座椅獨特地集成到McLaren Aerocell碳纖維硬殼式車身中,將駕駛員和乘客直接連接到底盤。兩個座椅均採用全軟墊設計,以提供最佳支撐和舒適度,並提供比平時更傾斜的駕駛位置,並具有高水準的大腿支撐。踏板、方向盤和主要控制裝置可移動以完全擁抱駕駛艙環境中的駕駛員,透過調整具有獨特輔助作用的落地式鋁製踏板,可以輕鬆找到完美的駕駛位置。W1獨特的方向盤比以往的McLaren方向盤設計更小、更平。還可選配一體式換檔燈,當9,200 rpm紅線接近時提示駕駛員選擇下一檔位。

忠於McLaren超級跑車純粹以駕駛員為中心的介面原則,方向盤上只有兩個按鈕:Boost和McLaren Aero Deployment控件。受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啟發,這些設備採用人體工程學設計,駕駛員只需移動拇指而不是手從方向盤上移開,即可輕鬆觸及和啟動。

Original-16820-18-mclaren-w1-interior-dash.jpg

底盤和動力總成模式透過儀錶盤上的搖桿控制裝置進行調整,儀錶盤與轉向柱一起移動,使模式調整觸手可及。W1的駕駛員顯示幕經過精心設計,可確保駕駛員在方向盤較小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到全螢幕,甚至可以兼作空氣動力學分流器,用於從緊湊型HVAC系統獲取空氣:該系統在所有駕駛模式下都能根據需要有效地提供冷空氣或暖空氣,包括僅限EV純電模式的操作。

頂置啟動/停止、檔位選擇和Race模式開關裝置以及車窗控制裝置提供了進一步的效果。這些由數位後視顯示器容納;為了讓駕駛員熟悉,攝影鏡頭的位置和角度設計類似於傳統的後視鏡,特意放置以謹慎地顯示主動長尾翼的一小部分,以便為駕駛員的後視提供背景和視角,以簡化車輛在交通中的定位和低速機動,包括停車。

更多資訊和建議可以在位於駕駛員和乘客之間的高解析度8吋觸控螢幕McLaren資訊娛樂系統(MIS II)上找到。它具有具有USB C連接的Apple CarPlay,還提供USB A用於個人設備充電和儲存存取。在固定式座椅之間有一個帶滑動杯架的存儲區,而扶手後面還有第二個用於存放小物品的區域。W1的座椅後面還有一個行李存放架,可透過移動頭枕進入,頭枕向前摺疊以提供裝載平台,其提供高達117升的存儲空間,可容納兩個週末包或兩個賽車頭盔。

Original-16817-22-mclaren-w1-interior-details-wheel.jpg

Original-16819-19-mclaren-w1-interior-seats.jpg

Original-16816-23-mclaren-w1-interior-luggage-space.jpg

Original-16818-21-mclaren-w1-interior-details-door-card.jpg

視覺上引人注目的工程設計

McLaren的Performance by Design戰略方法以McLaren設計DNA的五個關鍵原則為中心:史詩般的、運動的、功能性的、專注的和智慧的,而新款W1顯然符合這一要求。高度雕刻的外形:幾乎每個面板都由碳纖維製成:一眼就能認出是McLaren的終極超級跑車,大膽地在視覺上展示了W1的雙重性格,光滑、流暢的上表面與極端和不妥協的地面效應車身底部形成鮮明對比。

W1的前部展示了其空氣動力學的光采,大量的下部車身分層能調節流向車尾空氣動力學表面的氣流。上部車頭部分的車燈和上輪拱周圍設有進氣口,車頭蓋中央有一個大的單孔。它的後部是一個空氣動力學葉片,可以抬起以露出EVSE充電埠、煞車油和清洗液儲液罐。可見的碳纖維空氣動力學結構和外露的懸吊部件也是貫穿整部車的主題。

Medium-16828-10-mclaren-w1-profile.jpg

W1的側面受到F1側箱設計的影響,凸形門有一個寬大的切口,為空氣透過兩個出口(透過這兩個出口可以看到前懸吊臂)和兩個大進氣口離開前輪拱創造了空間後部。其中最突出的是為高溫散熱器供電,形狀為三角形,並提供一個底切,其中第二個進氣口位於後輪前面,並具有一個為後擴散器和制動管道供氣的通道。甚至後視鏡的設計也考慮到了空氣動力學;它們被放置在盡可能遠離舷外的支撐葉片上,其形狀使其尾流遠離汽車後部,以免破壞散熱器或主動長尾翼的效率。

壯碩腰身的後車身包括一個錯綜複雜的引擎蓋,位於分流器下方,該引擎蓋還裝有鯊魚鰭音頻和導航天線,位於中央煞車燈和後視攝影鏡頭的上方和前方。這將氣流引導至位於大型雙中央出口排氣管上方的雙元件主動式長尾翼。突出的多圍欄後擴散器完善了肌肉發達的後部。

從上面看,W1的外形對於以空氣動力學為主導的設計來說非常乾淨,具有明顯的錘頭形鼻子和緊湊的淚滴形座艙形狀,然後打開到McLaren Active Long Tail尾翼。這與引人注目的複雜下半身形成鮮明對比,後者被特意細節化以充分優化地面效應。

Original-16834-4-mclaren-w1-rear-3q.jpg

格外個人化和獨特可取

McLare特別運營部門(MSO)提供幾乎無限的定製個人化服務,讓車主可以自由地打造自己獨特的超級跑車。提供一系列豪華和創新的內飾材料,包括全球首創的McLaren InnoKnit,這是一種無限靈活和超輕的材料,專為無縫集成內飾表面和元件而設計。這種材料經過編織以適合,消除了任何浪費的剪裁或縫紉要求。

InnoKnit可以定製多種顏色、紋理和形狀,具有精確的圖案,並且還已集成到音響和影音元素中,使用圖形元素來漫射和投射座艙周圍的照明。這種材料也可以融入到W1的高規格Bowers & Wilkins定製音響系統的揚聲器格柵中。

W1的外觀細節,包括淺色和深色車身表面的使用,部分靈感來自其空氣動力學造型,但也受到了當前F1塗裝設計的啟發,也為客戶創造了無限的機會,讓他們可以透過MSO使用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等可視化工具來打造他們自己獨特的W1。

將要建造的399輛McLaren W1已全部完售。

Medium-16815-24-mclaren-f1p1-w1-profiles.jpg

[更多詳細資訊]

🚘 看更多👉最新上架汽車車款

🏍️ 看更多👉最新上架機車車款

🚙 看更多👉熱門新車排行

🔌 看更多👉電動車與油電車

新世代美規福斯Tiguan正式推出 大改款之後少了第三排座椅
Nov
21
新世代美規福斯Tiguan正式推出 大改款之後少了第三排座椅
CarFun玩車誌
Volkswagen福斯汽車推出了全新一代的美規Tiguan,而其實歐規Tiguan早在2023年就已經推出第三代車型,北美市場的Tiguan則是選擇現在發表,其實雖說在北美叫做Tiguan,但這輛車就是大家熟知的Tayron,用以取代Tiguan Allspace的空缺,不過有趣的是這次的美規Tiguan僅提供雙排座車型選擇,並沒有...
2024 Kia EV Day海外首站在台灣!純電陣容一次展開,量產與概念完整揭露!
Nov
14
2024 Kia EV Day海外首站在台灣!純電陣容一次展開,量產與概念完整揭露!
Yahoo奇摩汽車機車
延續前些日子由EV6 Inspiring Edition的揭幕,為今日所舉辦、首度移師海外的Kia EV Day做足暖身,韓國品牌也終於依約帶來旗下最為完整、也是當下最新的純電車款陣容,舉凡係以中小型、中型為主導車格的EV3、EV5休旅車款,同時兼具跨界樣貌的轎跑概念車EV4,與進軍物流和商旅市場的PV5概念車款...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Nov
19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SiCAR愛車酷
改用2.0T售價依舊昂貴!Mercedes-AMG GT43 Coupe報價仍超過10萬美元
現代Ioniq 9七人純電休旅亮相 電池超大、加速超猛
Nov
21
現代Ioniq 9七人純電休旅亮相 電池超大、加速超猛
CarFun玩車誌
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韓國Hyundai現代汽車推出了備受期待的Ioniq 9,這款三排電動休旅以其前衛的設計、強大的性能和創新的科技配置,成為該品牌在純電領域的又一力作,作為Ioniq家族的新成員,Ioniq 9不僅是現代在電動車領域的集大成車輛,更將重新定義三排SUV的豪華標準。...
試駕/Macan 4 Electric墾丁試駕,387匹馬力更順暢均衡?
Nov
21
試駕/Macan 4 Electric墾丁試駕,387匹馬力更順暢均衡?
地球黃金線
今年4月,我們才剛在法國尼斯的蔚藍海岸試駕Macan Turbo Electric,當時,Porsche Taiwan透露Macan Electric很快就會來到台灣市場。在10月份的墾丁,我們見到了台灣規格的Macan Electric。而且,還是當時在尼斯未能試駕到的Macan 4 Electric。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Nov
15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SiCAR愛車酷
真正為長途用車所打造!Luxgen n⁷ LR長程版5人亮點版試駕體驗
BMW首批Neue Klasse預生產測試車下線
Nov
21
BMW首批Neue Klasse預生產測試車下線
CarStuff 人車事
Written by: BearBMW集團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工廠切入第一檔起步!所有測試車輛的產量正在增加,並且Neue Klasse的第一款近乎接近量產的純電動X預生產車型 ,現在都離開了生產線。這標誌著為2025年底開始正式量產的最後準備階段。
更長續航與科技感升級的電動豪華休旅 Genesis Electrified GV70亮相
Nov
21
更長續航與科技感升級的電動豪華休旅 Genesis Electrified GV70亮相
Carture 車勢文化
Genesis在2024年洛杉磯車展推出了全新Electrified GV70,這款車在設計、科技和性能方面都進行了升級,目標是進一步鞏固其在豪華電動SUV中的地位,Electrified GV70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將電池容量從上一代的77.4 kWh提升至84 kWh,這意味著其續航能力將超越上一代的380公里,雖然具體數據尚未公佈...
Lotus宣佈放棄純電計畫 調整戰略轉向「超級混動」技術
Nov
21
Lotus宣佈放棄純電計畫 調整戰略轉向「超級混動」技術
Carture 車勢文化
Lotus最近宣布放棄全面轉向純電動車的計劃,轉而專注於開發結合燃油引擎與電池技術的「超級混動」車型。這意味著原本在2018年Vision80計劃中規劃的「全電動化」將被更靈活的策略取代,根據Lotus執行長馮擎峰在接受訪問時的表態,公司認為傳統燃油車仍然擁有長生命週期,尤其是在豪華車市場,...
充電功率上看 500kW,特斯拉升級版 V4 超充即將在美推出,台灣的 V4 超充也在建置中?
Nov
19
充電功率上看 500kW,特斯拉升級版 V4 超充即將在美推出,台灣的 V4 超充也在建置中?
DDCAR電動車
特斯拉自 2023 年起開始導入 V4 超充,線纜更長 (3 公尺左右)、更方便其他品牌電動動使用,然而最高充電功率和 V3 超充相比並沒有特別優勢。但特斯拉日前預告要率先在美國推出升級版的 V4 超充,最高充電功率可進一步提高到 500 kW。
2025 J.D. Power電動車中古行情獎由Dodge Charger Daytona獲得
Nov
20
2025 J.D. Power電動車中古行情獎由Dodge Charger Daytona獲得
Carture 車勢文化
J.D. Power近日公布最新中古行情獎,Honda與Lexus依舊佔據第一位置,而電動車方面則是由Dodge Charger Daytona獲得最佳表現。J.D. Power近日公布最新中古行情獎,Honda、Toyota與Lexus仍在各級距車型獲得多項獎項,其中電動車方面則是由Dodge Charger Daytona獲得。現階段電動車中古行情不會...
MG進軍中型皮卡市場 目標對手瞄準福特Ranger
Nov
20
MG進軍中型皮卡市場 目標對手瞄準福特Ranger
CarFun玩車誌
MG汽車正積極擴展其產品線,準備推出一款全新中型皮卡,直接挑戰市場上的代表車型,Ford福特Ranger和Toyota Hilux,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規劃,是因為MG想要在2030年前,成為澳洲前三大暢銷汽車品牌,藉由母公司上汽集團的專業技術,MG的這款即將問世的Pickup皮卡將成為其在競爭激烈的澳洲市場中...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Nov
18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SiCAR愛車酷
小小尾翼找土屋圭市一起開發?這款Honda Civic原廠套件含金量也太高
【試駕】八速DCT輕鬆享受Lotus Emira First Edition無限樂趣
Nov
20
【試駕】八速DCT輕鬆享受Lotus Emira First Edition無限樂趣
Carture 車勢文化
Lotus Emira V6 First Edition 3.5升V6機械增壓引擎+手排的配置與車輛設定,帶來滿滿操駕樂趣,而原始純粹的個性更是適合磨練技術,日前我們再次試駕Emira,不過這次是2.0升渦輪引擎配八速DCT的Emira First Edition,雖然馬力稍弱但樂趣卻絲毫不減,而且自排還更容易上手。前些時候我們試駕了...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Nov
20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SiCAR愛車酷
福斯拖車頭沒看過吧!Volkswagen Meteor Hybrid採用油電動力概念亮相
BMW X3 M50在2024年Rebelle Rally拉力賽中登上領獎台
Nov
20
BMW X3 M50在2024年Rebelle Rally拉力賽中登上領獎台
CarStuff 人車事
Written by: Bear2,500公里,7天,沒有GPS,沒有手機。BMW M再次參加了美國路途最長的越野賽,即穿越加州和內華達州沙漠的艱苦的Rebelle拉力賽。選擇的車輛:沙丘灰(Dune Grey)金屬色的 BMW X3 M50,它經過了針對越野賽的輕微修改,具有一些特殊功能,使其適合嚴格的越野使用。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Nov
19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SiCAR愛車酷
徹底黑化的得利卡!三菱再推Delica D:5 BLACK Edition特仕車
全球首輛寬體Cybertruck,浮誇造型後輪轉向竟不受影響!
Nov
21
全球首輛寬體Cybertruck,浮誇造型後輪轉向竟不受影響!
地球黃金線
全球首輛改裝寬體套件的特斯拉Cybertruck現身!近期,Cybertruck即將登台展示的消息在社群上曝光,想必已經讓不少等待許久的台灣車迷心生激動。不過,這輛備受話題關注的未來感電動皮卡,不僅在台灣或是亞洲地區有著高度聲浪,美國當地也同樣頗具討論度,而在最近舉行的SEMA改裝展,就有車迷...
小米SU7一輛車打天下 今年目標上調至13萬輛
Nov
20
小米SU7一輛車打天下 今年目標上調至13萬輛
CarFun玩車誌
小米以其首輛電動車SU7的強勁需求為基礎,再次調高2024年的銷售目標,其實今年的目標在年初的時候僅7.6萬輛,但是因為銷售表現太好不斷上調,先前才剛定下目標為12萬輛,沒想到在即將進入年底的最後一個月,他們重新訂定了目標為13萬輛,成為小米進軍電動車市場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多數電動...
雙充電規格電動車!賓士 CLA EV 將搭載 NACS+CCS 充電孔,電池容量一併公開
Nov
19
雙充電規格電動車!賓士 CLA EV 將搭載 NACS+CCS 充電孔,電池容量一併公開
DDCAR電動車
賓士透露 CLA EV 在美國市場推出時,將會是首款同時搭載特斯拉 NACS 以及 CCS 充電規格的賓士電動車,且會把兩種不同規格的充電孔直接整合在同一個充電蓋裡面,車主不用特地選擇充電站或充電槍,也不用搭配轉接器,藉此優化充電體驗。